触动领悟积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触动领悟积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作者/ 周冬梅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饱含了情感的学科。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颁布为初中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部分教师那里根深蒂固,从而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断产生,尤其是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讲生听,喧宾夺主
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越俎代庖,将重难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虽然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将课文肢解为字、词、句,但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的阅读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虽然教师苦心经营,用心备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生讲师听,华而不实
这种现象与上一种现象完全相反,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给予学生太多的自由,几乎对学生放任不管。主要表现为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从表面上看,教师不再独霸讲台,而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检验。
3.以练代讲,本末倒置
在一些课堂上,还有以讲代练的现象。语文教师根据阅读文本设计许多问题,从字、词、句开始,再到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概括,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缺乏自主感悟、探究和发现的情况下,多练和精练占据了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无暇用心阅读。用这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成绩未必见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思想启发,受到情感熏陶。以上种种教学现象必须改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步曲”
1.触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实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也就是要让学生主读,要让教师导读。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做适当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预习自查题,让学生依据这些题目先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要让学生品读文中能够体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量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风筝》这一课,课后习题有一个问题是: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实际上这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让学生联系全文的主旨回答风筝在本文中的意象,最后再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的答案,即“我”看到风筝感到悲哀,是因为回忆起幼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那一幕。
2.领悟
通读和精读课文还只是局限在课文本身的阅读,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还要能通过阅读领悟到课文之外的东西。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问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可以是学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学会了新的行文结构,或者是学到了一个新的成语或句型等等,只要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就应该加以表扬。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但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描述单个人物,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是描述群体人物,这篇文章与其他三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这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习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积淀
学生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学到其他的东西。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别具风格的写作手法,独出新裁的行文结构,都可以用一个笔记本将之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另外,通过长期阅读,学生还会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总结并比较,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
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加以总结,如反衬、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情景交融等,将这些写作手法总结出来之后,还可以在每个表现手法之后举一两个例子,加深印象,等到日后再遇到相似的文章,也能立刻反应出来。
我们知道,文科学习与理科学习是不一样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收获,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掌握方法,阅读学习照样能尝到收获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在阅读学习上收获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学(211100) 《触动领悟积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498.html
作者/ 周冬梅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饱含了情感的学科。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语文阅读教学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的颁布为初中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部分教师那里根深蒂固,从而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断产生,尤其是阅读教学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讲生听,喧宾夺主
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越俎代庖,将重难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虽然条分缕析地讲解课文,将课文肢解为字、词、句,但学生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的阅读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虽然教师苦心经营,用心备课,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启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生讲师听,华而不实
这种现象与上一种现象完全相反,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但给予学生太多的自由,几乎对学生放任不管。主要表现为以小组讨论代替阅读,从表面上看,教师不再独霸讲台,而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检验。
3.以练代讲,本末倒置
在一些课堂上,还有以讲代练的现象。语文教师根据阅读文本设计许多问题,从字、词、句开始,再到段落分析和中心思想概括,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缺乏自主感悟、探究和发现的情况下,多练和精练占据了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无暇用心阅读。用这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阅读知识,成绩未必见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思想启发,受到情感熏陶。以上种种教学现象必须改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步曲”
1.触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实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也就是要让学生主读,要让教师导读。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做适当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预习自查题,让学生依据这些题目先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要让学生品读文中能够体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尽量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风筝》这一课,课后习题有一个问题是: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实际上这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让学生联系全文的主旨回答风筝在本文中的意象,最后再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的答案,即“我”看到风筝感到悲哀,是因为回忆起幼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那一幕。
2.领悟
通读和精读课文还只是局限在课文本身的阅读,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还要能通过阅读领悟到课文之外的东西。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问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可以是学到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学会了新的行文结构,或者是学到了一个新的成语或句型等等,只要学生学有所获,教师就应该加以表扬。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都是描写人物的文章,但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音乐巨人贝多芬》是描述单个人物,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是描述群体人物,这篇文章与其他三篇文章有什么不同,这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习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积淀
学生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还要通过阅读学到其他的东西。比如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别具风格的写作手法,独出新裁的行文结构,都可以用一个笔记本将之抄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另外,通过长期阅读,学生还会学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加以总结并比较,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
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加以总结,如反衬、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欲扬先抑、情景交融等,将这些写作手法总结出来之后,还可以在每个表现手法之后举一两个例子,加深印象,等到日后再遇到相似的文章,也能立刻反应出来。
我们知道,文科学习与理科学习是不一样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收获,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掌握方法,阅读学习照样能尝到收获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持之以恒,学生一定能在阅读学习上收获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天景山中学(211100) 《触动领悟积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