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改作文:把文章的中心鲜明地亮出来
突出。
旅行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一整夜,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像不经意间随手打翻的蓝墨水瓶,一点点千丝万缕地晕染开去。
这是她童年印象中故乡所特有的天空。头顶上永远都是一张笑脸。时常将阳光肆无忌惮地倾泻下来,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了一层毛茸茸的光圈,散发着柔和的光亮。
每当夕阳烧红了半边天,劳作归来的阿公们总会用他们黑黝黝的手去捏一捏她的脸蛋,而她仰着小脑袋无邪地笑着,目光随着纷飞的蒲公英飘向远处。低矮的房屋前总有一排柳树在春天里吐出大团大团的柳絮,柔软的绒毛悄悄地飘落在发梢上,衣袖上,偶尔擦过脸颊,痒痒的。小山坡上不起眼的狗尾巴花轻轻地摇曳着,小声地说着散落在风中的快乐。细微简单的幸福在她身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茂盛的快乐童年。
时光沿着坐标轴不动声色地向前爬行,刻下的痕迹,毫发毕现。
渐渐长大的她,要随父母走出大山了。她不知道父母口中那个繁华奢靡的城市是不是也有干净的天空,纷飞的柳絮,阿公阿婆们淳朴善良的笑容。但看着父母兴奋期待的笑容,她也有了些许的祈盼。
她走出村口的那一刹那,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斜长,然后突然地断裂。仿佛躯体离开了,而灵魂依然游走在原处,唱着儿时的歌谣,指尖触碰到纯白的绒毛,带着未知的恐惧和一些些的忧伤。
田野里的麦子依然在向着天空奋力地拔节,充沛的雨水,它们欢快地唱着歌……
褪去了往日的羞涩,蜕去了初来时的无措,现在的她早已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这里繁华奢靡,每个人都是麻木的面容,空洞的眼神,匆匆的步伐。头顶上的天空被黑烟熏成了灰色,两边的行道树落满了尘埃。刺耳的刹车声,汽笛声,喧嚣的吵闹声不断地撞击耳膜,乱成一锅粥。现在的她懂得了时尚,懂得了潮流,学会了冷漠,习惯了麻木,安逸却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只是,在她的心底,一直有一个柔软的角落,尘封了一段记忆,思念有时很不听话地跑出来,像潮水一样汹涌,直至逼近警戒线,渐次淹没……
她背着沉甸甸的想念和期盼,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故乡,依旧,没什么太大的变化。那个小山坡依然长满密密麻麻的杂草,点缀着些零星的小花。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一群飞鸟齐刷刷地起飞,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干净的天空。只是,劳作而归的阿公直到她露出儿时惯有的笑容才恍然认出她,不再用沾满泥土的手去捏她了。老屋的泥墙也有些剥落了,推开落满灰尘的木门,甚至听到了老屋喘息的声音。故乡终究是有些老了,像一位母亲,守候着她远行的孩子。
澄澈的月光流水般地泄在有些褶皱的纸上,字体被液体晕染得有些模糊了……
重新站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时,她感到脚下生出了庞大的根系,牢牢地将她拴住。她一直都是这片土地的孩子,不管走了多久,走了多远,线的尽头一直在这里,就像作了一场漫长的旅行,最终这’个孩子是会回家的。她的母亲一直在守候着她,无怨无悔,为归来的孩子洗去一切疲惫,抚平一切伤口,留给她最纯洁干净的笑容,还给她一颗善良感性的心。
——回家。
脸上依旧有未开的泪痕,但睡在母亲怀里的她,嘴角微微地上扬……
模拟评分:(内容)22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7分=48分
打分理由
本文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写离乡前的童年,一部分写归家时的所见,所描景物具体丰富且切合题意,内容较为充实。无论夕阳杨柳小山坡,还是村口麦地抑或土地,处处流淌着真情。故内容项得分为22分。
从表达上看,本文文体意识强,景物刻画到位,懂得借特有之景抒自我特有之情,并能稍具形散神不散之格局。结构上,文章以对称的方式来抒发作者对故乡心灵的回归,清晰有序,能够服务主题。但以如此“顺叙”,很容易造成重点偏移。所以表达项得分为19分。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凸显。写景所采用的方式也十分别致,既重复,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用同样的“景”表达不同层面的“情”。前者突出纯粹无邪之情,后者突出朴实慈爱之意,从而揭示心灵家园的主题。故发展等级项得分为7分。
修改建议
本文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上不够合理,内容轻重不明晰,影响了中心的突出。文章花了很大的篇幅展现“归”前的景象,淡化了“归”,不利于主题揭示。为了让“归”回归重点,中心深刻,不妨在结构上做一下调整。从第八段开始写起,先言“归”;然后把昔日童年作为归途的回忆,以回忆服务于“归”。朴实慈爱的故乡描写依旧可以放在后面,以显示其层层深入。如此,重心便合适了,中心也不至于受影响 《如何评改作文:把文章的中心鲜明地亮出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551.html
旅行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一整夜,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像不经意间随手打翻的蓝墨水瓶,一点点千丝万缕地晕染开去。
这是她童年印象中故乡所特有的天空。头顶上永远都是一张笑脸。时常将阳光肆无忌惮地倾泻下来,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了一层毛茸茸的光圈,散发着柔和的光亮。
每当夕阳烧红了半边天,劳作归来的阿公们总会用他们黑黝黝的手去捏一捏她的脸蛋,而她仰着小脑袋无邪地笑着,目光随着纷飞的蒲公英飘向远处。低矮的房屋前总有一排柳树在春天里吐出大团大团的柳絮,柔软的绒毛悄悄地飘落在发梢上,衣袖上,偶尔擦过脸颊,痒痒的。小山坡上不起眼的狗尾巴花轻轻地摇曳着,小声地说着散落在风中的快乐。细微简单的幸福在她身上生根发芽,长成了茂盛的快乐童年。
时光沿着坐标轴不动声色地向前爬行,刻下的痕迹,毫发毕现。
渐渐长大的她,要随父母走出大山了。她不知道父母口中那个繁华奢靡的城市是不是也有干净的天空,纷飞的柳絮,阿公阿婆们淳朴善良的笑容。但看着父母兴奋期待的笑容,她也有了些许的祈盼。
她走出村口的那一刹那,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斜长,然后突然地断裂。仿佛躯体离开了,而灵魂依然游走在原处,唱着儿时的歌谣,指尖触碰到纯白的绒毛,带着未知的恐惧和一些些的忧伤。
田野里的麦子依然在向着天空奋力地拔节,充沛的雨水,它们欢快地唱着歌……
褪去了往日的羞涩,蜕去了初来时的无措,现在的她早已习惯了城市里的生活。这里繁华奢靡,每个人都是麻木的面容,空洞的眼神,匆匆的步伐。头顶上的天空被黑烟熏成了灰色,两边的行道树落满了尘埃。刺耳的刹车声,汽笛声,喧嚣的吵闹声不断地撞击耳膜,乱成一锅粥。现在的她懂得了时尚,懂得了潮流,学会了冷漠,习惯了麻木,安逸却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只是,在她的心底,一直有一个柔软的角落,尘封了一段记忆,思念有时很不听话地跑出来,像潮水一样汹涌,直至逼近警戒线,渐次淹没……
她背着沉甸甸的想念和期盼,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故乡,依旧,没什么太大的变化。那个小山坡依然长满密密麻麻的杂草,点缀着些零星的小花。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一群飞鸟齐刷刷地起飞,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干净的天空。只是,劳作而归的阿公直到她露出儿时惯有的笑容才恍然认出她,不再用沾满泥土的手去捏她了。老屋的泥墙也有些剥落了,推开落满灰尘的木门,甚至听到了老屋喘息的声音。故乡终究是有些老了,像一位母亲,守候着她远行的孩子。
澄澈的月光流水般地泄在有些褶皱的纸上,字体被液体晕染得有些模糊了……
重新站在这片朴实的土地上时,她感到脚下生出了庞大的根系,牢牢地将她拴住。她一直都是这片土地的孩子,不管走了多久,走了多远,线的尽头一直在这里,就像作了一场漫长的旅行,最终这’个孩子是会回家的。她的母亲一直在守候着她,无怨无悔,为归来的孩子洗去一切疲惫,抚平一切伤口,留给她最纯洁干净的笑容,还给她一颗善良感性的心。
——回家。
脸上依旧有未开的泪痕,但睡在母亲怀里的她,嘴角微微地上扬……
模拟评分:(内容)22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7分=48分
打分理由
本文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写离乡前的童年,一部分写归家时的所见,所描景物具体丰富且切合题意,内容较为充实。无论夕阳杨柳小山坡,还是村口麦地抑或土地,处处流淌着真情。故内容项得分为22分。
从表达上看,本文文体意识强,景物刻画到位,懂得借特有之景抒自我特有之情,并能稍具形散神不散之格局。结构上,文章以对称的方式来抒发作者对故乡心灵的回归,清晰有序,能够服务主题。但以如此“顺叙”,很容易造成重点偏移。所以表达项得分为19分。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凸显。写景所采用的方式也十分别致,既重复,又不是简单的重复,用同样的“景”表达不同层面的“情”。前者突出纯粹无邪之情,后者突出朴实慈爱之意,从而揭示心灵家园的主题。故发展等级项得分为7分。
修改建议
本文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上不够合理,内容轻重不明晰,影响了中心的突出。文章花了很大的篇幅展现“归”前的景象,淡化了“归”,不利于主题揭示。为了让“归”回归重点,中心深刻,不妨在结构上做一下调整。从第八段开始写起,先言“归”;然后把昔日童年作为归途的回忆,以回忆服务于“归”。朴实慈爱的故乡描写依旧可以放在后面,以显示其层层深入。如此,重心便合适了,中心也不至于受影响 《如何评改作文:把文章的中心鲜明地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