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以“生命体验”的姿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于老师匠心独运,注意紧扣文本,通过采用与学生“平视探问”的形式与学生展开饶有趣味的对话,既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又提高了其思维的效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情绪高涨,思维火花闪烁,表达语言鲜活,翠鸟捕鱼时的机灵形象在互动探问中直抵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生命体验的语文课堂须以“语文特质”为根本
语文特质的课堂,我认为就是弥漫语文味儿的课堂,具体说就是体现学生习得语言方法、发展语言水平、运用语言表达和积淀语文素养的课堂。你的课堂再“活力四射”,但缺少“语文特质”,缺少学生对语言的涵泳、顿悟、迁移与内化的过程,你的课终究不算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本性,不让语文课丰身杂糅为政治课、实践课、历史课等。如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教师旁征博引,四处开花,课堂一下子成了成果展示厅和“杂烩”资料交流会,这样便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甚至逐步演化成已种了别人的“一分田”,自己却仍自鸣得意。
例《恐龙》(苏教版第六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恐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合作,选定某一种恐龙进行研究性学习。先认真阅读课文,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整理出这种恐龙的相关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找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有的负责找课外资料上的内容,有的负责把找到的内容整理到表格上。
(3)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小组成员补充。老师和其他同学参与交流和提问。
语文课绝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此课例我们也不否认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这就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吗?笔者认为本课应把重点放在对科普类知识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上,千万不可追求某种形式上的热闹而“得意忘言”,忽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当然语文课也不能重“言”忘“意”,“言”和“意”理应水乳交融。陈跃红老师在其“体验语文”论述中强调,语文的本质不在“言”上,也不在“意”上,而在“言意共生”上,其本质就是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共生共存”。“共生”利于“言语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同时构建,利于语文课程独特使命的有力凸显,利于语文教学的特有人性之美的自然散发。
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共同生长的过程。净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摒弃一切奢华,除却一切作秀,怀揣平平淡淡的心态,从从容容地行走在语文这片学生生命成长的萋萋绿洲上。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跃红名师工作室”成员,镇江市中青年教学骨干 《还语文课堂以“生命体验”的姿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605.html
四、生命体验的语文课堂须以“语文特质”为根本
语文特质的课堂,我认为就是弥漫语文味儿的课堂,具体说就是体现学生习得语言方法、发展语言水平、运用语言表达和积淀语文素养的课堂。你的课堂再“活力四射”,但缺少“语文特质”,缺少学生对语言的涵泳、顿悟、迁移与内化的过程,你的课终究不算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本性,不让语文课丰身杂糅为政治课、实践课、历史课等。如有的语文课设置大量的课外内容,教师旁征博引,四处开花,课堂一下子成了成果展示厅和“杂烩”资料交流会,这样便弱化了语文本身的学习,甚至逐步演化成已种了别人的“一分田”,自己却仍自鸣得意。
例《恐龙》(苏教版第六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1)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文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恐龙?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合作,选定某一种恐龙进行研究性学习。先认真阅读课文,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整理出这种恐龙的相关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找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有的负责找课外资料上的内容,有的负责把找到的内容整理到表格上。
(3)各小组代表分别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小组成员补充。老师和其他同学参与交流和提问。
语文课绝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此课例我们也不否认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这就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吗?笔者认为本课应把重点放在对科普类知识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上,千万不可追求某种形式上的热闹而“得意忘言”,忽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当然语文课也不能重“言”忘“意”,“言”和“意”理应水乳交融。陈跃红老师在其“体验语文”论述中强调,语文的本质不在“言”上,也不在“意”上,而在“言意共生”上,其本质就是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共生共存”。“共生”利于“言语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同时构建,利于语文课程独特使命的有力凸显,利于语文教学的特有人性之美的自然散发。
语文教学是民族母语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共同生长的过程。净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摒弃一切奢华,除却一切作秀,怀揣平平淡淡的心态,从从容容地行走在语文这片学生生命成长的萋萋绿洲上。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跃红名师工作室”成员,镇江市中青年教学骨干 《还语文课堂以“生命体验”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