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唤醒活力的体验语文
走向唤醒活力的体验语文
作者/ 陈跃红
语文是母语文化,是基础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既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一种工具,掌握一种能力,又要为学生生命的成长、精神的丰富提供保证,使其成为完满的“人”。怎样让语文教学为孩子的生命奠基,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乐土?
体验,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一、基于体验学习的文本解读与价值引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一篇篇教材,是学生通向知识高峰的一块块铺路石;一篇篇教材,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依托;一篇篇教材,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渠道。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言”与“意”之争。或“意”至上,过分强调言语主体的自身生活体验在言语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大人文教育的分量,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思想熏陶,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得“意”而忘“言”;或“言”为尊,满足于言语活动和言语材料的物质训练层面,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读、写、背,文本的内涵、寓意被弃置一旁,放逐思想,放逐文化,培育人文、传承文化的语文教育任务落空。这些失衡的做法都是令人担忧的,必将导致“言”和“意”两败俱伤。
如何使语文教学实现“言”和“意”的水乳交融,重要的是合理地处理教材挖掘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即通过教材挖掘侧向“言”,价值引领侧向“意”,使得文本解读言意相生,让语文教学散发出特有之美。
1.依言会意,体验文本内容。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文本的“言”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关键是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信息,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从而产生共识、共振、共鸣,实现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
2.据意识言,体验语言表达。(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刘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即字、词是按照写作的意图和思路组成篇章的,所以阅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对字词的反复揣摩中细心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感情朗读等手段,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从而把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在学生的言语图式之中。
3.以言表意,体验写作乐趣。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对怎么表达有了较为明确的感觉,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这就涉及“怎么说”的问题。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它涉及在表达中用什么样的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和审美趣味,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言”,引领学生感悟文中的“意”,从而有感而发,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就能“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
言意相生,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使然,让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二、根植母语的体验语文的过程范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陛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现尝试着为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呈现几种体验语文教学的过程范式。
1.从接受走向体验:让体验融入自我。体验教学应是一种主体性学习,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我的知识。因此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过程性学习,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学习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之中。体验学习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一种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实际上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的一种学习,它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状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实践性学习。体验学习意味着通过实践而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通过体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片段而获得成长;对教师来说,是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教学,“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学习与情境有关,要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最后把体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2.从听懂到读懂:让体验走向深入。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第一,读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就是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朗读是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二,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维”,这方法同样也适合现在的语文学习。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类“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执著精神……
第三,读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融进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从感性走向理性:让体验充满灵性。从教育的角度审视,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智素质,应当得到充分重视。蒙台梭利说,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矢性。这种天性即感性与理性交织成的灵性。而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尽力保护并激发这种灵性。
体验是架起感性走向理性的桥梁。偏重于感性的教学则是情感体验的教学,是个性飞扬的教学。它要求尊重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感性的语文课堂放飞浪漫的诗情,激发豪迈的胸襟,努力让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载着儿童的心灵飞向想象的蓝天。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具有感性生命,同样具有理性生命。教材是一个完整生命体,不仅是作者感性的挥洒,也是理性的独白。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引导,对儿童客观、怀疑、批判、思辨、探索、逻辑等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体验则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亲 《走向唤醒活力的体验语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612.html
作者/ 陈跃红
语文是母语文化,是基础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既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一种工具,掌握一种能力,又要为学生生命的成长、精神的丰富提供保证,使其成为完满的“人”。怎样让语文教学为孩子的生命奠基,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乐土?
体验,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一、基于体验学习的文本解读与价值引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一篇篇教材,是学生通向知识高峰的一块块铺路石;一篇篇教材,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依托;一篇篇教材,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渠道。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言”与“意”之争。或“意”至上,过分强调言语主体的自身生活体验在言语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大人文教育的分量,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思想熏陶,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得“意”而忘“言”;或“言”为尊,满足于言语活动和言语材料的物质训练层面,让学生不明就里地读、写、背,文本的内涵、寓意被弃置一旁,放逐思想,放逐文化,培育人文、传承文化的语文教育任务落空。这些失衡的做法都是令人担忧的,必将导致“言”和“意”两败俱伤。
如何使语文教学实现“言”和“意”的水乳交融,重要的是合理地处理教材挖掘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即通过教材挖掘侧向“言”,价值引领侧向“意”,使得文本解读言意相生,让语文教学散发出特有之美。
1.依言会意,体验文本内容。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文本的“言”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关键是要从语言文字中得到信息,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从而产生共识、共振、共鸣,实现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
2.据意识言,体验语言表达。(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刘勰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即字、词是按照写作的意图和思路组成篇章的,所以阅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对字词的反复揣摩中细心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感情朗读等手段,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从而把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在学生的言语图式之中。
3.以言表意,体验写作乐趣。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对怎么表达有了较为明确的感觉,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这就涉及“怎么说”的问题。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它涉及在表达中用什么样的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和审美趣味,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言”,引领学生感悟文中的“意”,从而有感而发,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就能“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
言意相生,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使然,让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
二、根植母语的体验语文的过程范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陛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现尝试着为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呈现几种体验语文教学的过程范式。
1.从接受走向体验:让体验融入自我。体验教学应是一种主体性学习,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知识进入生命领域,真正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我的知识。因此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过程性学习,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学习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之中。体验学习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一种强调过程的学习方式。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实际上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的一种学习,它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状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感悟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实践性学习。体验学习意味着通过实践而学习。对学生来说,是通过体验“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片段而获得成长;对教师来说,是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教学,“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体验教学应是一种情境性学习。体验学习与情境有关,要根据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让他们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最后把体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2.从听懂到读懂:让体验走向深入。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第一,读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就是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朗读是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二,读能够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维”,这方法同样也适合现在的语文学习。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人类“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的执著精神……
第三,读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融进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3.从感性走向理性:让体验充满灵性。从教育的角度审视,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心智素质,应当得到充分重视。蒙台梭利说,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矢性。这种天性即感性与理性交织成的灵性。而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尽力保护并激发这种灵性。
体验是架起感性走向理性的桥梁。偏重于感性的教学则是情感体验的教学,是个性飞扬的教学。它要求尊重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感性的语文课堂放飞浪漫的诗情,激发豪迈的胸襟,努力让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载着儿童的心灵飞向想象的蓝天。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他不仅具有感性生命,同样具有理性生命。教材是一个完整生命体,不仅是作者感性的挥洒,也是理性的独白。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引导,对儿童客观、怀疑、批判、思辨、探索、逻辑等理性思维的培养。而体验则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亲 《走向唤醒活力的体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