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的背后细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为工作环境恶劣,所以徐老师不得不通过骂人这一非正常的方式来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当然,在这种非正常的方式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徐老师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那么,其他国文老师又是如何处理课堂的呢?考察文本,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奉行故事”、“敷敷衍衍”这三个词语——在国文课上,这些年纪大且有好的德行的国文老师,大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言及这些国文老师的工作态度,我们必须要注意文章第3节还有这样一个表述——“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毛笔是我国的传统书写工具,铅笔则属于外来事物。“拿毛笔”意味着这些教员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举着铅笔”则意味着这些教员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教员的这一姿势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应该正处于外来文化进入的时期。这就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我想,最开明的莫过于兼收并蓄,最糟糕的也就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那年月,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摇摆——倾向于传统多一点或者仰慕西方多一点。所以,处在以英语为主流的工作环境之下,为求得自身的生存,这些国文老师难免也就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了。况且,当时的清华,“对待中文教师之差别待遇也令学生生出很奇异的感想,薪给特别低,集中住在比较简陋的古月堂,显然中文教师是不受尊重的”。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这一词语。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请看另一段文字——“午后的课程大致不能令学生满意。学校聘请教员只知道注意其有无举人进士的头衔,而不问其是否为优良教师。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几年,学生求知若渴,不但要求新知,对于中国旧学问也要求用新眼光来处理”。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一个优秀的国文老师,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尤其是要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眼光。当然,作者这样的要求自有其时代背景:“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并且,“美国退还赔款的动机并不简单。偶读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版的《自由谈》三十卷三期,戴良先生辑《中美传统友谊大事记》,内有这样一段: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国会通过退还庚款。史密斯致老罗斯福的备忘录:‘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那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更大可能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一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知识和精神上的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罗斯福大概是接受了这个意见。以教育的方式造就出一批亲美的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国家兴亡,教育应该担负着极大的责任。因此,我以为,这里的“年高有德”一词,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也就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爱国的角度出发,作者对于大部分国文老师的敷衍是持否定乃至愤怒的态度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徐老师骂人一事看成是“正当防卫”,而不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在作者看来,尊师重道是学生的本分,而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则是教师应该秉承的职业操守,更何况是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呢?而这,恐怕才是作者创作这篇怀人文章的根本目的。
剖析至此,《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讲读主线,已然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清华八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 《“正当防卫”的背后细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672.html
那么,其他国文老师又是如何处理课堂的呢?考察文本,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奉行故事”、“敷敷衍衍”这三个词语——在国文课上,这些年纪大且有好的德行的国文老师,大多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言及这些国文老师的工作态度,我们必须要注意文章第3节还有这样一个表述——“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毛笔是我国的传统书写工具,铅笔则属于外来事物。“拿毛笔”意味着这些教员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举着铅笔”则意味着这些教员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教员的这一姿势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应该正处于外来文化进入的时期。这就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我想,最开明的莫过于兼收并蓄,最糟糕的也就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西化。那年月,绝大部分人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摇摆——倾向于传统多一点或者仰慕西方多一点。所以,处在以英语为主流的工作环境之下,为求得自身的生存,这些国文老师难免也就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了。况且,当时的清华,“对待中文教师之差别待遇也令学生生出很奇异的感想,薪给特别低,集中住在比较简陋的古月堂,显然中文教师是不受尊重的”。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作者使用了“年高有德”这一词语。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请看另一段文字——“午后的课程大致不能令学生满意。学校聘请教员只知道注意其有无举人进士的头衔,而不问其是否为优良教师。尤其是五四以后的几年,学生求知若渴,不但要求新知,对于中国旧学问也要求用新眼光来处理”。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一个优秀的国文老师,必须要有真正的学问,尤其是要有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眼光。当然,作者这样的要求自有其时代背景:“学校的创立乃是由于民国纪元前四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带着深刻的国耻的意味。”并且,“美国退还赔款的动机并不简单。偶读一九七七年三月出版的《自由谈》三十卷三期,戴良先生辑《中美传统友谊大事记》,内有这样一段: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国会通过退还庚款。史密斯致老罗斯福的备忘录:‘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那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更大可能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一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知识和精神上的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罗斯福大概是接受了这个意见。以教育的方式造就出一批亲美的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一想起母校,我就不能不联想起庚子赔款,义和团,吃教的洋人,昏聩的官吏……这一连串的联想使我惭愧愤怒”。国家兴亡,教育应该担负着极大的责任。因此,我以为,这里的“年高有德”一词,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也就是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爱国的角度出发,作者对于大部分国文老师的敷衍是持否定乃至愤怒的态度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会把徐老师骂人一事看成是“正当防卫”,而不是现代社会所谓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在作者看来,尊师重道是学生的本分,而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则是教师应该秉承的职业操守,更何况是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呢?而这,恐怕才是作者创作这篇怀人文章的根本目的。
剖析至此,《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讲读主线,已然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梁实秋,清华八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 《“正当防卫”的背后细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