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王科威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此单元的话题是“主题”,主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探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但是主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并非意味着解读的随意性,如果我们让“主题”探讨放任自流,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呈现出无效、无序的状态。小说《丹柯》的主题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主题探讨不加以必要的限制和框定,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瞎子摸象”。我认为尽管<丹柯》的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可是复杂性都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母题中,它便是“英雄”。我们可以在“英雄”母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一、英雄“现”于外在的困境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的产生和出场往往需要外部环境的烘托和锤炼,比如《炮兽》中风暴和炮兽的肆虐凸显了神秘老人的冷静、沉着和果敢。丹柯的英雄形象,首先依托于他和族人共同遭遇的外部环境。面对“这一回困难的时期”,原本“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被眼前的种种困难所挫败,“他们让悲哀压倒了”。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困境之中的丹柯挺身而出,带领族人奋起反抗,从而为自己的种族谋求生存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小说《丹柯》阐述的第一层英雄主题:真的英雄,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此,小说使用了大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描摹英雄丹柯所遭遇的外部环境,又用大量鲜明对比的文字凸显出族人在面对外部困境时的渺小与懦弱。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残暴的敌人,丹柯表现出了耀眼的英雄品质——“铁肩担道义”式的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与乐观果敢的可贵品质。“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这年轻朝气、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丹柯言语背后的积极乐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英雄“炼”于内心的困境
然而年轻的丹柯显然对前方未知的困难估计不足、始料未及。一个人能战胜恶劣的外部环境固然值得赞扬,固然值得冠以“英雄”的称号,可是在英雄的字典里,他还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抉择。唯有战胜自己,方能真正诠释“英雄”的真谛。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这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经历过短暂的乐观和勇敢之后,很快就因为苦难的加重加深而变得一蹶不振。潜藏于他们身上的劣根性显露无遗,“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语文论文 fanwen.oyaya.net)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这与其说是族人对丹柯的怨恨,还不如说是他们对卑微和渺小的自我的文饰和逃避。
“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面对愚昧、残暴的人群,丹柯之前乐观积极的英雄精神也产生了动摇,对于族人的懦弱和卑微,他的心中产生了熊熊怒火,这是丹柯对“假丑恶”的天然鄙视和憎恨。此时丹柯完全可以因为正义和公正将族人弃之不顾,任凭他们自生自灭。“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丹柯意识到没有他,这群暴躁的人也许就会灭亡,所以在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克制住内心的怒火而选择拯救他们。此时在他眼睛里亮起来的“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已经不同于之前“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同烈火”,它更多的是一种英雄固有的神圣使命感,一种类同于中国儒家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更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人间大爱。
然而可悲的是族人面对丹柯眼睛里的光芒,更是曲解、误解了他的苦衷和用心,变本加厉地“警戒”并如狼般将其包围。此时的英雄不再那么纯粹、光明,丹柯的身上同样交织着光明与黑暗。英雄的定义不会过于简单直白,他需要在误解、愤怒、狭隘、猜疑等熔炉中遭受锤炼。
三、英雄“成”于最终的审判
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内心困境后,小说依然没有完成对丹柯英雄形象的塑造。丹柯用自己燃烧的心带领人群走出困境,这是一种“小我成大我”的英雄行为,丹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英雄的含义。可是在欢庆之时,谁都没有去注意甚至关心丹柯的生死。人们甚至不敢面对这个让自己顿显卑微丑陋的事实,“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更多的是一种阿Q式的自欺欺人;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了,但他却有点“害怕”并“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某种意义上这个凄惨的结局象征着英雄所必然要面对的历史评判。当英雄为了人们无私奉献乃至牺牲流血时,历史往往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公正、公平、合理的评判。然而真正的英雄不在乎人们“施舍”的名利,他们所渴求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他们更敢于直面历史无情的湮没。
很多时候英雄一心为公,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怀疑乃至伤害。英雄也曾为此苦恼过、愤怒过,但他们心中终究充溢着悲悯之心和人间大爱,能看他人所不能看,及他人所不能及。因为《丹柯》的寓言体文本特征,我们可以将丹柯的英雄故事置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发生在那片森林里的英雄故事,更是一个个无数次上演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实。在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不正是有无数如丹柯般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之灯照亮前方的道路,而我们大部分人不正是在扮演着那群劫后余生、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吗?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雷雨前的蓝色火星明知要被雷雨浇灭,难逃噩运,但它依然会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以留下自己生命存在过的辉煌印记。这便是丹柯式的英雄,这便是丹柯式的英雄主义。 《”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706.html
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王科威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是一篇寓言体小说,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小说主题的关键词都是“英雄”。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扣“英雄”而展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参如此诠释《丹柯》主题:“小说的主题便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之外又增添了一份悲剧的色彩,显出了主题的复杂性。-而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止步于让学生了解丹柯是一个英勇坚强、敢于牺牲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无异于‘入宝山而空手回”。
此单元的话题是“主题”,主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探究就会有不同的主题。但是主题的复杂性、多元性并非意味着解读的随意性,如果我们让“主题”探讨放任自流,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可能就会呈现出无效、无序的状态。小说《丹柯》的主题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主题探讨不加以必要的限制和框定,那么学生很可能就会“瞎子摸象”。我认为尽管<丹柯》的主题呈现出复杂性,可是复杂性都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母题中,它便是“英雄”。我们可以在“英雄”母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一、英雄“现”于外在的困境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的产生和出场往往需要外部环境的烘托和锤炼,比如《炮兽》中风暴和炮兽的肆虐凸显了神秘老人的冷静、沉着和果敢。丹柯的英雄形象,首先依托于他和族人共同遭遇的外部环境。面对“这一回困难的时期”,原本“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被眼前的种种困难所挫败,“他们让悲哀压倒了”。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困境之中的丹柯挺身而出,带领族人奋起反抗,从而为自己的种族谋求生存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小说《丹柯》阐述的第一层英雄主题:真的英雄,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为此,小说使用了大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描摹英雄丹柯所遭遇的外部环境,又用大量鲜明对比的文字凸显出族人在面对外部困境时的渺小与懦弱。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残暴的敌人,丹柯表现出了耀眼的英雄品质——“铁肩担道义”式的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与乐观果敢的可贵品质。“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这年轻朝气、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丹柯言语背后的积极乐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英雄“炼”于内心的困境
然而年轻的丹柯显然对前方未知的困难估计不足、始料未及。一个人能战胜恶劣的外部环境固然值得赞扬,固然值得冠以“英雄”的称号,可是在英雄的字典里,他还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抉择。唯有战胜自己,方能真正诠释“英雄”的真谛。
“树林一直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声音,来响应他们的叫嚷,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他看见他们现在跟野兽完全一样。许多人把他围住,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一点高贵的表情,他不能够期望从他们那儿得到宽恕。”这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经历过短暂的乐观和勇敢之后,很快就因为苦难的加重加深而变得一蹶不振。潜藏于他们身上的劣根性显露无遗,“可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软弱。(语文论文 fanwen.oyaya.net)所以他们就把怨恨出在正在他们前面走着的丹柯的身上”,这与其说是族人对丹柯的怨恨,还不如说是他们对卑微和渺小的自我的文饰和逃避。
“于是怒火在他的心中燃起来”,面对愚昧、残暴的人群,丹柯之前乐观积极的英雄精神也产生了动摇,对于族人的懦弱和卑微,他的心中产生了熊熊怒火,这是丹柯对“假丑恶”的天然鄙视和憎恨。此时丹柯完全可以因为正义和公正将族人弃之不顾,任凭他们自生自灭。“不过又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灭了。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所以他的心又发出了愿望的火: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来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丹柯意识到没有他,这群暴躁的人也许就会灭亡,所以在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后,终于克制住内心的怒火而选择拯救他们。此时在他眼睛里亮起来的“那种强烈的火的光芒”。已经不同于之前“闪亮着很多的力量同烈火”,它更多的是一种英雄固有的神圣使命感,一种类同于中国儒家兼济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更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人间大爱。
然而可悲的是族人面对丹柯眼睛里的光芒,更是曲解、误解了他的苦衷和用心,变本加厉地“警戒”并如狼般将其包围。此时的英雄不再那么纯粹、光明,丹柯的身上同样交织着光明与黑暗。英雄的定义不会过于简单直白,他需要在误解、愤怒、狭隘、猜疑等熔炉中遭受锤炼。
三、英雄“成”于最终的审判
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内心困境后,小说依然没有完成对丹柯英雄形象的塑造。丹柯用自己燃烧的心带领人群走出困境,这是一种“小我成大我”的英雄行为,丹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英雄的含义。可是在欢庆之时,谁都没有去注意甚至关心丹柯的生死。人们甚至不敢面对这个让自己顿显卑微丑陋的事实,“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更多的是一种阿Q式的自欺欺人;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了,但他却有点“害怕”并“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
“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某种意义上这个凄惨的结局象征着英雄所必然要面对的历史评判。当英雄为了人们无私奉献乃至牺牲流血时,历史往往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公正、公平、合理的评判。然而真正的英雄不在乎人们“施舍”的名利,他们所渴求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他们更敢于直面历史无情的湮没。
很多时候英雄一心为公,却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受到怀疑乃至伤害。英雄也曾为此苦恼过、愤怒过,但他们心中终究充溢着悲悯之心和人间大爱,能看他人所不能看,及他人所不能及。因为《丹柯》的寓言体文本特征,我们可以将丹柯的英雄故事置于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发生在那片森林里的英雄故事,更是一个个无数次上演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实。在人类文明前进的道路上,不正是有无数如丹柯般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之灯照亮前方的道路,而我们大部分人不正是在扮演着那群劫后余生、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人们吗?
“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这雷雨前的蓝色火星明知要被雷雨浇灭,难逃噩运,但它依然会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以留下自己生命存在过的辉煌印记。这便是丹柯式的英雄,这便是丹柯式的英雄主义。 《”英雄”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