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


三、未来之“我”:展望性视角
  
  紧接上一小节“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一句。诗人在第四小节将叙述的时间向度由指向过去转为指向未来——“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这两句诗与前三个小节“我”满心的焦虑不安一脉相承,仍极力渲染一种不确定性:“也许”会在将来把往事忆起,又“也许”不会吧;这“多少年后”,又是多久呢?或许是一年?十年?又或许是二十年?“我”无从得知:设若将来的某一年,某一天,“我”扼腕将往事回顾,又该会是在哪个地方呢?是鲜花丛生,还是荆棘遍布的地方?人生世相尚且本就如梦似幻,命运又岂可捉摸?唯有“轻声叹息”而已。这一声叹息并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力量,却透着深深的无奈与悲凉。两句诗字缝间所蕴藏的极其浓郁的抒情意味,可以说是本诗抒情的顶点。然而,接下来诗句的语词走向了另一极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在这里,诗人的笔调不再如描绘“黄色的树林”时那般鲜活、饱满,不再有“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时的挣扎与纠结,而是突然变成了冷峻、僵硬得似乎完全剔除了任何情绪的纯客观叙述。当我们读到“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仿佛滚烫的铁水被一下子浇铸进模具,然后冒出一股青烟。
  
  另外,诗人在这一小节中运用的是即使在西方经典小说中都比较少见的预叙。预叙是指事件还没有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及其发生过程。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思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托多罗夫认为,类似的关于主人公命运的提前叙述具有宿命的色彩。因为对事件的提前叙述会让读者觉得,无论故事如何发展,其结局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注定。主观情绪的不确定性与事实陈述的确定性之间的巨大反差,带来的戏剧性效果,再一次凸显出“我”面临抉择的摇摆不定、面临命运的神秘难测时无可奈何的伤感惆怅之情。
  
  通过从体验性视角、回顾性视角到展望性视角的有序转换。不断给出新的事件信息,从而给读者以故事正按照单向度的线性时间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错觉”,使得全诗各小节浑然一体。布鲁克斯认为,诗歌不是“一个容器。一个美丽的外壳”里面装满一堆意象,而该是一个各部分有机统一的结构整体。为了使诗歌结构更加紧密、完整,诗人还将事件的时间这个要素藏了起来,似乎有意让读者猜谜。“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什么季节的树林是“黄色的”?秋天。诚然,这样的推断显得草率。但在诗的第三小节开头又抒写道:“那天清晨落叶满地。”哪个季节会“落叶满地”?回答同样是——秋天。再加上“那天清晨”一语,便可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一个秋天的清晨”。如此一来,两句诗就隐秘地形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关系。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实诗的前三个小节已经叙述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而末节中“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可看作对整个故事情节简要的重复叙述,即对前三小节的重复叙述。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呼应关系,进而有效地弥补了因叙述省略(从第三小节的“现在”一下子跳到末节的“多少年后”)可能会带来的诗歌结构上的分裂。
  
  诗人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叙述时间立足点,在两个时间向度上,先后运用三种叙述视角,把故事层层推迭,将惆怅之情反复吟唱,乃至余音绕梁、经久不绝

《一唱三叹:《未选择的路》的叙事学解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71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