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
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 ——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
作者/孙绍振
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结束,不止一省出于某种胆怯,对作文试卷实行严格保密措施,外泄者以纪律严处。但是,在社会强烈的关切度面前,行政禁令显得脆弱异常,不到一个月,多省作文“优卷”赫然出现在《语文学习》上,并附有教师的评语。粗粗阅读之后,不禁心生忧虑,不论是作文,还是教师的评论,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乃随机抽样,以细读文本的原则来对之进行个案具体分析。
某省的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从命题来说,质量还是比较高的。题目提示了一对矛盾:一个是在有限的路程(空间)中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一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越过最长的路程(空间)。这有点接近美国托福作文命题原则:把相互矛盾的现象放在考生面前,迫使其全面思考,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全面的立论应该是把两个方面都涵盖在论点(主题)中。但是,就目前披露的这篇“高分卷”而言,似乎并未抓住这两个方面,而是在一个方面片面展开。
作文的题目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给人以挺漂亮的印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
应该说,这段文字相当精彩,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主题):人生短暂(如逆旅),关键不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而应该在短时间中让生命有质量(纵横广远)。第二,这个论点不是以抽象的,而是以相当形象的语言表述的。但是,这个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切的内涵是什么,文章没有起码的解释。从上下文分析,“纵横广远”属于空间概念,批判现代人无视“路程被定死”,而痴迷于时间,忽略了空间,不言而喻的是生活的质量在赛程以外的空间。但是,文章并没有明确表述,因而主题显得含混。
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尽归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
为了阐明前段的论点,文章举出左拉的格言“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粗浅地说,这和论点生命的“纵横广远”在内涵上是可以有关联的。但是,文章并未把这种关联推演出来。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生命质量在于空间的“纵横广远”,与例证的“微笑”、“叹息”和“爱”在逻辑上却没有关联。严密的思维要求把“纵横广远”和“微笑”、“叹息”、“爱”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把“纵横广远”加以引申,例如,可以这样说,“纵横广远”并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的空间是丰富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竞争的紧迫,而且是精神的丰富(包括“微笑”和“叹息”),还有与竞争相反的互助(其最高层次应当是“爱”)。
接下去文章引用了圣经上的名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圣经上的“他”,在英语里是大写的,指的是上帝。被上帝试炼了以后,自己就如精金,和论点“纵横广远”,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完全是思想控制不住语言,让语言干扰了、脱离了思路。接下去说:“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这种论断可谓片面到荒谬的程度。人的生命的质量固然有因时间所迫而失去内心的丰富和自由的,但是,与之相反,时间就是生命,人生的竞争取决于时间者比比皆是,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学术的发明、战事的胜算、策略的制定,每每取决于速度,取决于分秒之间。所谓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寸阴寸金,都是从正面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而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则是从反面对虚度时间者的批判。和文章中的“熏心利欲”,和珍惜“时间”则毫无因果关系可言,完全是第六个手指。
论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片面、荒谬和混乱呢?
其根源在第一段。(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作者在第一段就播下了种子。文章只抓住了题目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为了出奇制胜,一味强调争分夺秒就是生命质量的降低,把时间的争胜向消极方面绝对化地发挥:完全忽略了其积极方面。在固定的空间中尽可能缩短时间,也就是减少生命的消耗,这本身就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文章之所以如此武断,因为完全丢弃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人生中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生命苦短,时间有限,走出更长的路程,就是取得更高的成效,不言而喻,单位时间利用率越高,生命的质量越高。题目表述两个方面的语言貌似矛盾,其实在提高生命的质量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把统一隐藏在矛盾的背后,比之托福式的把矛盾明明白白地摆在考生面前,解题立意的难度显然更大。
诚然,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作为无可避免地沦陷在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赶时间,桎梏住了源头活水——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这一段论点接触到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本来可以对矛盾中的统一加以发挥,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前面的论点上去,这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毛病,叫做论点徘徊、平面滑行。但是,这段文章更严重的毛病还在于,论据不真实。文学家被催稿,就一定会丧失创造力吗?鲁迅在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不断催逼下,定期交出固定数量的文字,不是写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阿Q正传》吗?如此例证,缺乏常识,不负责任,近于笑话。至于接下去说“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好像爱因斯坦的成就,纯粹是心血来潮,如弹个响指一样招之即来,其实,爱因斯坦的成就来之不易。第一次考瑞士理工学院失败。大学毕业后两年(23岁)才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学术,直到1905年(26岁)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样艰巨的历程。却被作者歪曲为一个潇洒的响指。接下来文章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本来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深化主题(生命的质量在于其“纵横广远”,而不在时间),可是例子的结论却是“生命质量所在”,质量在哪里呢?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就例子而言,对毛姆小说中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起码应该交代一下,六便士是英国最小的币值。据毛姆自己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很多青年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以作为书名。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应该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不要痴迷于微不足道的六便士的物质。对上述胡编乱造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对毛姆的小说文不对题的论断,评点教师却称赞其“故事的新颖性”,明明论点极其片面,评点教师却赞赏其“立论的辩证性”。这就暴露了教师不但知识贫乏,而且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这样的基本常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
生命的纵横广远,是本篇也是本段的主题,已经重复了第三次了,如果能比前段揭示出更新、更深的内涵,则有意义,然而文章快结束了,还如开头一样,只是重复宣布,论点又一次徘徊,而且比之开头更加空洞、更加武断了。
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
圣伯夫的话说得这么绝对,有没有片面性?本该反思一下,如果作者认为没有片面性,就应该有起码的阐明,苏格拉底和蒙田凭着什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居然拥抱了所有国家和时代?可惜,文章到此完全陷入了盲目性,论述到了完全不动脑筋的程度。蒙田和苏格拉底,起码就没有拥抱到孔夫子的时代,世界上几百种语言,起码有一半还没有把他们的书翻译出来,当然他们也就无从拥抱。
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这两句,似乎将主题,生命的质量及 《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734.html
作者/孙绍振
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结束,不止一省出于某种胆怯,对作文试卷实行严格保密措施,外泄者以纪律严处。但是,在社会强烈的关切度面前,行政禁令显得脆弱异常,不到一个月,多省作文“优卷”赫然出现在《语文学习》上,并附有教师的评语。粗粗阅读之后,不禁心生忧虑,不论是作文,还是教师的评论,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乃随机抽样,以细读文本的原则来对之进行个案具体分析。
某省的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从命题来说,质量还是比较高的。题目提示了一对矛盾:一个是在有限的路程(空间)中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一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越过最长的路程(空间)。这有点接近美国托福作文命题原则:把相互矛盾的现象放在考生面前,迫使其全面思考,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全面的立论应该是把两个方面都涵盖在论点(主题)中。但是,就目前披露的这篇“高分卷”而言,似乎并未抓住这两个方面,而是在一个方面片面展开。
作文的题目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给人以挺漂亮的印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
应该说,这段文字相当精彩,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主题):人生短暂(如逆旅),关键不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而应该在短时间中让生命有质量(纵横广远)。第二,这个论点不是以抽象的,而是以相当形象的语言表述的。但是,这个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切的内涵是什么,文章没有起码的解释。从上下文分析,“纵横广远”属于空间概念,批判现代人无视“路程被定死”,而痴迷于时间,忽略了空间,不言而喻的是生活的质量在赛程以外的空间。但是,文章并没有明确表述,因而主题显得含混。
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尽归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
为了阐明前段的论点,文章举出左拉的格言“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粗浅地说,这和论点生命的“纵横广远”在内涵上是可以有关联的。但是,文章并未把这种关联推演出来。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生命质量在于空间的“纵横广远”,与例证的“微笑”、“叹息”和“爱”在逻辑上却没有关联。严密的思维要求把“纵横广远”和“微笑”、“叹息”、“爱”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把“纵横广远”加以引申,例如,可以这样说,“纵横广远”并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的空间是丰富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竞争的紧迫,而且是精神的丰富(包括“微笑”和“叹息”),还有与竞争相反的互助(其最高层次应当是“爱”)。
接下去文章引用了圣经上的名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圣经上的“他”,在英语里是大写的,指的是上帝。被上帝试炼了以后,自己就如精金,和论点“纵横广远”,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完全是思想控制不住语言,让语言干扰了、脱离了思路。接下去说:“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这种论断可谓片面到荒谬的程度。人的生命的质量固然有因时间所迫而失去内心的丰富和自由的,但是,与之相反,时间就是生命,人生的竞争取决于时间者比比皆是,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学术的发明、战事的胜算、策略的制定,每每取决于速度,取决于分秒之间。所谓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寸阴寸金,都是从正面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而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则是从反面对虚度时间者的批判。和文章中的“熏心利欲”,和珍惜“时间”则毫无因果关系可言,完全是第六个手指。
论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片面、荒谬和混乱呢?
其根源在第一段。(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作者在第一段就播下了种子。文章只抓住了题目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为了出奇制胜,一味强调争分夺秒就是生命质量的降低,把时间的争胜向消极方面绝对化地发挥:完全忽略了其积极方面。在固定的空间中尽可能缩短时间,也就是减少生命的消耗,这本身就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文章之所以如此武断,因为完全丢弃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人生中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生命苦短,时间有限,走出更长的路程,就是取得更高的成效,不言而喻,单位时间利用率越高,生命的质量越高。题目表述两个方面的语言貌似矛盾,其实在提高生命的质量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把统一隐藏在矛盾的背后,比之托福式的把矛盾明明白白地摆在考生面前,解题立意的难度显然更大。
诚然,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作为无可避免地沦陷在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赶时间,桎梏住了源头活水——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这一段论点接触到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本来可以对矛盾中的统一加以发挥,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前面的论点上去,这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毛病,叫做论点徘徊、平面滑行。但是,这段文章更严重的毛病还在于,论据不真实。文学家被催稿,就一定会丧失创造力吗?鲁迅在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不断催逼下,定期交出固定数量的文字,不是写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阿Q正传》吗?如此例证,缺乏常识,不负责任,近于笑话。至于接下去说“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好像爱因斯坦的成就,纯粹是心血来潮,如弹个响指一样招之即来,其实,爱因斯坦的成就来之不易。第一次考瑞士理工学院失败。大学毕业后两年(23岁)才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学术,直到1905年(26岁)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样艰巨的历程。却被作者歪曲为一个潇洒的响指。接下来文章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本来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深化主题(生命的质量在于其“纵横广远”,而不在时间),可是例子的结论却是“生命质量所在”,质量在哪里呢?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就例子而言,对毛姆小说中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起码应该交代一下,六便士是英国最小的币值。据毛姆自己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很多青年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以作为书名。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应该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不要痴迷于微不足道的六便士的物质。对上述胡编乱造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对毛姆的小说文不对题的论断,评点教师却称赞其“故事的新颖性”,明明论点极其片面,评点教师却赞赏其“立论的辩证性”。这就暴露了教师不但知识贫乏,而且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这样的基本常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
生命的纵横广远,是本篇也是本段的主题,已经重复了第三次了,如果能比前段揭示出更新、更深的内涵,则有意义,然而文章快结束了,还如开头一样,只是重复宣布,论点又一次徘徊,而且比之开头更加空洞、更加武断了。
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
圣伯夫的话说得这么绝对,有没有片面性?本该反思一下,如果作者认为没有片面性,就应该有起码的阐明,苏格拉底和蒙田凭着什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居然拥抱了所有国家和时代?可惜,文章到此完全陷入了盲目性,论述到了完全不动脑筋的程度。蒙田和苏格拉底,起码就没有拥抱到孔夫子的时代,世界上几百种语言,起码有一半还没有把他们的书翻译出来,当然他们也就无从拥抱。
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这两句,似乎将主题,生命的质量及 《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