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


廓”三句是潜在回答,即‘谁主沉浮”,言外之意就是“我主沉浮”,下片则是明确回答。
  
  这才是青年革命家、未来的领袖毛泽东写下这“竞自由”之“万类霜天”的创作意图、深沉心境、博大思想,这才是革命家诗人的真正心迹。因此,“万类霜天”写得越自由,“怅寥廓”三句的思索就越深沉,感慨就越激昂,这正是该诗最高妙的艺术奥秘之一。如果说,这“怅”字用得好,并且正如人教版课本注“怅”字为“由深思而引起激昂慷慨的心绪”,那么,对应的“竞”字不仅如前所述用得好。而且一定要如王宁、陈日亮所解才解得到位,解得妙,才解得与“怅”字完全对接,浑然一体。
  
  所以,“竟自由”既是承前对“万类霜天”之状的总结,又是对“怅寥廓”的深沉思索、激昂感慨的开启;同样,“怅寥廓”既接续“万类霜天竞自由”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主体精神,又开启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人之间以及整个下片对此响遏行云的回答。
  
  只有这样,诗人的主体精神才从头到尾贯彻于整个上片以及整首诗,才不是断裂的,我们才能将整个上片、整首诗的意脉连贯起来,才能揭示全诗统一的艺术手法。我们仅懂得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懂得了这一切都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还不行;仅读懂了在别人眼里的萧瑟悲秋,在毛泽东笔下满眼是自由竞发的胜色,就像《沁园春·雪》里,别人眼中冰天雪地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雄奇,“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这许多教参、教学都做到了),还不够。这一切都不够,甚至远远不够,必须把这“情语”、这精神世界是什么,这“自由竞发”自由到何种程度,诗人为什么要写得那么自由,诗中隐含着什么手法,都解读出来;并且不能杂乱,应凝结、集中,不能粗疏,应细读。
  
  由此,我们就发现,开头三句,不要像许多教参、教学那样,做那些无多大意义的拆解,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而应指出,这是诗人形象的登台亮相。第一句“独立寒秋”,抒情主人公的傲然形象破空而来,“寒秋”为其屹立形象增添了壮色,与那叶长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壮怀激烈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遥相呼应。第二句、第三句,北去的浩荡湘江、中流砥柱的橘子洲是这位“看万山红遍”、感“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指点江山”……歌唱者的壮阔背景、独立傲世的背景。
  
  王宁说:“‘百舸争流’的‘争,与‘竞’同义,郭璞《江赋》‘缛组争映’,《文选》刘良注:‘争,交也。’就是相并相共地在江流中交相追逐。如果按现代汉语理解为‘争夺’、‘争斗’,意思全拧了;‘争斗’反映的是空间的狭小、不足,而交并,反映的恰恰是空间的开阔。世界的空间这样茫远、空畅,可以容纳万物,谁想干什么,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由此才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王宁此解,不仅有道理,而且甚妙,它与我们前面解读“竞”及其他11个字所得出的不仅竞相自由,而且都自由,不仅都自由,而且比显自由,展演谁更生机勃勃,任意表达每一“生命”的自由意志的那种情景、意境很统一。相反,仅作“竞相”解,在整片的彻底、任意、展演自由的万类霜天中,倒显得突兀、扦格。
  
  三
  
  由上解读、细读,我们发现,下片的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实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风华正茂的青年革命家们身上的实现和展现。
  
  第一,好的艺术品是既统一又丰富的,在上、下片的关系中,它尤其表现在,上片以意象为主,下片基本上是直接叙述,直抒胸臆,以直抒胸臆为主,二者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但给读者的阅读感觉却几乎一致。细读之,上片在总的自由奋发感中,涉及人间社会的最后三句却隐含着人间的种种不平等、不自由,这才有“怅寥廓”的深思、感慨、激奋,才有“谁主沉浮”之天问,而下片全为自由奋发状;上片的自由奋发主要表现在自然界,实际是诗人赋予自然界的,是诗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特征的同化,或者说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的假定,而下片的自由奋发表现在人身上,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抒发、真实写照,是其主体精神的直接呈现。在毛泽东的眼里,革命者们,尤其是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青的革命者,就要像“鹰击长空”那样心态自由、奋发自由地战天斗地;知人论世,这其实就是毛泽东向有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独特精神品质的反映。所以下片自由奋发的表现形态呈现为更具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前所述的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总之,全诗的自由奋发都是诗人主体精神的体现。
  
  第二,表现这昂扬气概、意气风发、傲然自信的直抒胸臆、直接叙述由于活用了不少典,即使未用典之处,也配之与典相称的富有文采的语句,因而丝毫不给人“白开水”的感觉。犹如李清照的诗词,多是眼前景、口头语,却又多有典出,使得雅量灵然,如《声声慢》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等等,均为眼前景、口头语,却又都脱化于名诗、熟典。这突出的用典,教参、教学都注意到了,但欠缺有三:
  
  一是就事论事讲用典,没有如上所言,和直抒胸臆、直接叙述结合起来,结果,其间的妙处,少有人领略。
  
  二是某些重要语句未指明典出,降低了其“含金量”。下片所及各典,有“同学少年”(取自杜甫句)、“挥斥方道”(化用庄子“挥斥八极”句)、“指点江山”(脱化于《后汉书,侯霸传》“指天画地”句)、“激扬文字”(化用南宋林正大词句“万世清风更激扬”及成语“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巧用古代侯爵制)、“到中流击水”(脱胎于源自祖逖故事的“中流击楫”成语,但意已转化,见后)等等。这些用典,中学教参和教学中,有的提到,有的未提,当然不是都要提,如“指点江山”等,句意明白,又富文采,不提亦可,但如“同学少年”就值得一说。此语取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即长安,衣马轻肥言豪华生活;即长安岁月的少年同学,个个光鲜亮丽、气度不凡、春风得意),作者取其少年风采、气度不凡一面,带出了一连串的极妙佳句。首先,知道“同学少年”出自杜甫,此用语的文学含量提高了、气度风采不一般了。其次,化展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杜甫原句的意味、内涵、形象大大丰富、增值了。再次,与同样有典出的“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等组成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革命者的峥嵘岁月图景,那“同学少年”凤凰涅藥般新生了。作为这组图景的穿针引线句,诗人心境外化的首发句、核心句,哪怕别句用典都不讲,这句“同学少年”之典却非讲不可。
  
  三是出现了不见形迹的“神用”,未指出。人教版教参引述李贺《致酒行》的“少年心事当拿云”(拿云,高举入云,壮志凌云之意)可与下片进行比较阅读,因为下片乃至全诗的意境确与此句有相通之处。但可进一步指出,毛泽东很喜欢李贺句,其另一首《浣溪沙》词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即脱胎于李贺《致酒行》中另一句“雄鸡一声天下白”,推及诗人创作时心中有此“少年心事当拿云”句是完全可能的,不过毛泽东巧妙地未显一字,而将此句意境整个地融进了诗中,堪称“神用”。
  
  第三,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的是青年革命家奋发自信的气度。这样解,不仅与全诗的自由奋发,与下片的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相一致,而且有毛泽东自己的注释。陈一琴先生在其《毛泽东诗词笺析》中指出,“击水”指“游泳”,并引述了毛泽东本人于1958年12月对此词的批注:“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者这一自注,不仅说明“击水”乃“游泳”,而且道出了青年革命家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奋发自信的气概。很可惜,毛泽东自注这一重要资料,人教版教参未引用。
  
  第四,解读下片者,常详细引证诗人青少年时代在湖南的革命经历,这些资料并不在多,而在于引用最能体现该诗主体精神的材料,遗憾的是,现行教参和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疏忽。陈一琴《毛泽东诗词笺析》中所引的毛泽东当年在著名的《湘江评论》上所发两篇文章中的两段话,就是很好的却又未被人们注意到的资料。一段话为: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创刊宣言》)
  
  另一段话为:
  
  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这两段话和下片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及上片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不是如出一辙?是不是《沁园春·长沙》的散文版?以此说明当年毛泽东的气概、胸襟,是不是极妙的创作背景?同时,一者是散文的表达,一者是诗歌的表达,这是不是很有意思的比较阅读?
  
  注释:
  
  ①前解见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该篇向明的赏析,后解见陈一琴《毛泽东诗词笺析》(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人教版课本注“击”为“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但此解无法体现那种自由奋发状。
  
  ②前解见上注向明文,后解见人教版必修1课本注释。
  
  ③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74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