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者/胡青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质疑。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
人教版初中课本教材中,每篇课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都有一个方框,内容就是“课文提示”。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对文章作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提示内容,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仔细阅读,想一想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笔者在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示中说,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通过这句话,你心中有哪些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呢?”这样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出了不少问题: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学生所提问题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促使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提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质疑的过程。
2.从“研讨与练习”处质疑
语文教材选文之后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体现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或点明重点词句如何理解,或提示本文的重点,或说明该文的写作特色,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质疑的重点,在初读课文时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在读的过程中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等。“研讨与练习”中问题的解决存疑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并再度质疑的过程。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关键性语句、文章看似矛盾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从课文题目处质疑
课文题目即文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看云识天气》、《湖心亭看雪》等;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再塑生命》、《雷电颂》等。当课文题目不能明显表明线索、点明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主旨时,课文题目就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比如,在教学里根的《真正的英雄》一文时,教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人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谁是英雄?为什么在“英雄”前要加上“真正”这个修饰词呢?为什么是“英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针对课文题目的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2.从关键性语句中质疑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就是关键性语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4)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语句。在明确了关键性语句的内涵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它们。
对于关键性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质疑:(1)所标记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2)所标记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杨绛的《老王》,在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针对这一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去质疑:(1)“愧怍”一词如何理解?(2)文中“我”一家对老王照顾了那么多,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呢?这句话表现作者是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面质疑,深入探究,就会了解到“老王”的苦,更会了解到作者的善良。
3.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出文中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别具一格,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终消除疑团。
例如,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以下两个句子:(1)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2)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找出句子之后,笔者问学生:“这两句话矛盾吗?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理解‘幸福’的含义?”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句意矛盾处质疑,经过探究发现:这两个句子对比来看,似乎前后矛盾,但联系到托尔斯泰的生平就可以知道“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在这看似矛盾之处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善于质疑,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519055)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809.html
作者/胡青松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指导学生质疑。
1.从“课文提示”处质疑
人教版初中课本教材中,每篇课文题目之下、正文之前都有一个方框,内容就是“课文提示”。课文提示大多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对文章作概括性介绍,其内涵需要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才能体会。对于课文提示内容,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仔细阅读,想一想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笔者在教学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提示中说,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通过这句话,你心中有哪些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呢?”这样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出了不少问题: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学生所提问题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促使学生和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提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质疑的过程。
2.从“研讨与练习”处质疑
语文教材选文之后都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体现教材编写理念,是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分解。或点明重点词句如何理解,或提示本文的重点,或说明该文的写作特色,或提出启发性问题。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质疑的重点,在初读课文时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在读的过程中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对哪些问题有不同的想法等。“研讨与练习”中问题的解决存疑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解决问题并再度质疑的过程。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关键性语句、文章看似矛盾处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从课文题目处质疑
课文题目即文眼,有的是文章的线索,有的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看云识天气》、《湖心亭看雪》等;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如《再塑生命》、《雷电颂》等。当课文题目不能明显表明线索、点明主要内容或者揭示主旨时,课文题目就成了学生的质疑对象。比如,在教学里根的《真正的英雄》一文时,教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人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谁是英雄?为什么在“英雄”前要加上“真正”这个修饰词呢?为什么是“英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针对课文题目的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思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2.从关键性语句中质疑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就是关键性语句。(1)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2)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语句;(3)含意深长、耐人寻味的语句;(4)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语句。在明确了关键性语句的内涵之后,学生会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它们。
对于关键性语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质疑:(1)所标记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2)所标记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杨绛的《老王》,在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针对这一最能表现作者情意的句子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去质疑:(1)“愧怍”一词如何理解?(2)文中“我”一家对老王照顾了那么多,为什么还会感到愧怍呢?这句话表现作者是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面质疑,深入探究,就会了解到“老王”的苦,更会了解到作者的善良。
3.从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出文中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别具一格,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终消除疑团。
例如,在教学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笔者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以下两个句子:(1)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2)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找出句子之后,笔者问学生:“这两句话矛盾吗?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理解‘幸福’的含义?”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句意矛盾处质疑,经过探究发现:这两个句子对比来看,似乎前后矛盾,但联系到托尔斯泰的生平就可以知道“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在这看似矛盾之处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主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如果善于质疑,就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519055)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