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 张淑芳
儿童为本,10年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fanwen.oyaya.net)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811.html
作者/ 张淑芳
儿童为本,10年前我们惊讶于张康桥老师提出的儿童为本的新奇主张,10年后更多的教师渴望知道怎样实践。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理解儿童已成为共识,但还没有成为共同的行动,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策略这座桥梁。作为儿童为本的语文教学研究组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可以经常聆听张老师的教诲,跟随团队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总结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的策略。
课前: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
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的关键,是在儿童的世界和教材的世界中找到关联之处。
为了准备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我选上《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研究组齐力斟酌,就是难以跳出“教师主控”这样一个怪圈。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张老师支了一招,熟能生巧,这个“熟”不仅是文本,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熟读”。熟读儿童,是要了解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寻找孩子自己的世界与文本世界之间的链接。
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张老师提醒我,“让学生来总结评价大禹父亲‘鲧’的治水方法”是儿童经验与文本语言的链接点,因为儿童有关于“疏”与“堵”的具体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准确地寻得了这样一个切合点。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想起了“鲧”这个人。他是禹的父亲,用了“堵”的办法。大禹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不行,因为土会变松,还会被冲走的,会引起更大的洪水。
生:因为他看到父亲用“堵”的方法失败了,他如果也用这种方法,也会失败的。
师:(追问)那么大禹用的是怎样的方法?
生:他用“疏”的方法。
生:他疏通,让水从高的地方流向更低的地方。
生:(突然,一个清瘦的男孩站了起来)堵的方法不是完全错误的,得在“堵”的基础上进行疏通,要疏堵结合。
师:(举起他的手,挥向大家)真是个金点子。(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课堂就应该超越“唯师范式”,让教材解读与儿童理解合二为一,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使儿童与文本真正相遇,学生成了真正的探索者,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学生有无限可能性”的实际意义,教学只有从这里开始,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课中:儿童的表达是教学的第二文本
此处儿童的表达是指儿童与文本对话后的感受、理解、困惑或思考。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课堂才有可能从需要走向教学目标,课堂才可能展现精彩的一幕。
如何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fanwen.oyaya.net)看张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的片段。
生: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趁机带着儿女回到人间去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如果你乐意接受的话,给你取个外号叫“牛郎织女研究专家”。(众笑)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说不定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众笑)
师:每年能见一次总是比没得见要好啊!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天兵天将等都看着、都知道的情况下,这叫不叫“私奔”?
生:不叫“私奔”,叫“公奔!”(大伙笑得前俯后仰)
师:你创造了一个词,但为了表达得更清楚,我建议再换个词。
生:公开地私奔,公奔。(众笑)
师:这样说也行,不过要在私奔这两个字上打个双引号,这表示不是真正的“私奔”,而是逃跑。我们就要像他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这就是学习,这就是研究。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他们可以逃跑,为什么不跑呢?
儿童为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儿童与文本相知相遇的基础上。之所以孩子说到“私奔”,是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而追问“私奔”,让儿童的表达成为教学的第二文本,这是为了进一步还原文本,让儿童成为发问、表达和思想的主体,把语言以及意义的建构还给儿童,让儿童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开发者、实践者。
课后:儿童的评价是教学反思的依据
一堂课成功与否,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评价与建议是我们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逐渐成熟的课堂就应该踏上全面倾听儿童、理解儿童之旅,在不断发现与改进中生长。
张老师三上《九色鹿》,两次倾听孩子的心声。 《儿童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