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谈钻研教材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谈钻研教材
作者/周建新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内容的教材、不同学生的实际,选择的教学策略也会有差异。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根本大法。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而钻深钻透教材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尽管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化教材,但课本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要求和话题,是有效教学的源头。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解读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工夫
1.反复阅读,自读自悟。《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曲折,含意深刻。教师反复阅读,自读自悟,在不同阅读角色间转换,“潜心会文”“披文以人情”,努力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样对文本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轻松阅读,与文本倾情对话,感受和了解到了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艰难曲折过程。
作为一名学生,带上其已知,探求他们的未知,孜孜以求。于是,“蜂拥而至”“若有所悟”及文中多处出现“金子”一词的不同含义成了阅读障碍。“为什么‘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成为最大的疑惑。
作为一名编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本,明确编者是如何将课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一组课文、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去思考,来正确把握教材。
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词句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推敲、咀嚼和积累、运用。
词句学习,课标茌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要求。由此可见,课程某一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在每册教材、每篇课文之中,必须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纵向延伸,以及一篇课文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横向拓展上来揣摩编者的真正意图。对此,我把《金子》一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金子”为线索,以淘金者与彼得之间不同之处的多次反复比较为抓手,反复品读重点词句,在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的深刻含义。(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适切的,也为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前提。
自已是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与“阅读教学”本质的不同在于阅读仅知道“写什么”就可以了,而“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作为中年级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经历一个来回,从语言形式到内容、感情,即搞清楚“写什么”的问题;再从内容、感情到语言形式,也就是课文的内容、感情是怎样通过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即搞清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这一个来回,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统一。从教学的角度立足学情,依据课标、文本特点及课后练习提示,综合考虑,确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句,通过多处对比和想象,了解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从彼得·弗雷特的事例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必须抢抓机遇,靠勤劳和智慧,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2.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参、教参,仅是参考,不能视为“圣经”,更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俗,只唯实。只能在个人独立钻深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再翻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搜寻优秀教案,提供比较和筛选。
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倾听中心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巧妙构思,认真记录思维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可以对自己的教案作“小修小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必要时“推倒重来,重砌炉灶”。同时,必须以学定教,必须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金子》一文在集体备课时,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第5到7自然段,总结“真金”内涵时归纳为:勤劳能致富,梦想要切合实际。对此,组内教师产生不同的看法,认为对“真金”内涵的归纳以偏概全。如果辛勤劳动能致富,那么彼得在淘金时,“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为什么结果是“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呢?梦想要切合实际,梦想在实现之前谁能证明这种梦想是否切合实际呢?
通过阅读、讨论,甚至争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不应受教参的制约,这里的“真金”=机遇+智慧+勤劳。文本内涵的正确把握,为有效教学赢得了主动。
二、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动脑筋
1.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主次分明。罗曼·罗兰曾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多而杂,“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劳而少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文本中的“领”就是课文中的精髓和精彩,就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或关键问题。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在教学流程中凸显重点,突出难点,相机处理轻点,解决次要,才能改变阅读教学纷乱、繁杂现象,使阅读课变得清晰而简单。
《军神》(苏教版第五册第20课)一文,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导入新课、精读课文及全文总结时不断强化这一关键句。
(1)导入新课。图文对照,找出关键句。提问:谁能在课文中找出画面上沃克医生竖起大拇指赞扬刘伯承的句子?
(2)精读课文。在引导学生感悟“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要求特殊”“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时,每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
(3)总结全文。课文学完了,相信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钢铁般意志的刘伯承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的话读一读。(略)
抓住全文的关键句,因而整个教学显得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2.对重难点的确定,要有解决策略。教学重难点,不仅是备课时要书写的一项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备课中要精心预设,教师是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做到突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突破难点有方法,有步骤。
《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第三册第19课)一文,“高雅”一词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教学第3自然段时,出示“高雅”所在的句子:“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让学生读读词典上的解释,就走过场了。显然,二年级学生对这个词还是没有理解,难点根本没有突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习第2自然段,(1)让学生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抓住“洁白”“黑”“鲜红鲜红”,体会其外形的色彩美;并通过指名朗读、齐读,边听边想象,边读边想象丹顶鹤美丽的外形。(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丹顶鹤与孔雀美丽的不同之处,懂得丹顶鹤的美是淡淡的、素雅的,并引导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写丹顶鹤这种美的词语“高雅”,初步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学习第3自然段,(1)抓住“腿长、嘴巴长、脖子也长”,并引导学生看图,想象体会其体形修长、美丽,如同芭蕾演员、模特,再次体会丹顶鹤的“高雅”。(2)播放一段丹顶鹤仰天呜叫和展翅飞翔的录像,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谈钻研教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825.html
作者/周建新
网络时代的到来、无纸化备课的倡导及集体备课的盛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却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文本,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有些教师视集体备课为轮流备课,由原来备全册教案变成备一两个单元的教案。更有甚者,“备课靠下载,上课靠模仿,作业靠教辅”,这些做法都与有效教学南辕北辙。
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其次才是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同内容的教材、不同学生的实际,选择的教学策略也会有差异。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钻研教材是根本大法。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而钻深钻透教材又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尽管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化教材,但课本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永恒的要求和话题,是有效教学的源头。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解读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工夫
1.反复阅读,自读自悟。《金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情节曲折,含意深刻。教师反复阅读,自读自悟,在不同阅读角色间转换,“潜心会文”“披文以人情”,努力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样对文本也就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轻松阅读,与文本倾情对话,感受和了解到了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艰难曲折过程。
作为一名学生,带上其已知,探求他们的未知,孜孜以求。于是,“蜂拥而至”“若有所悟”及文中多处出现“金子”一词的不同含义成了阅读障碍。“为什么‘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成为最大的疑惑。
作为一名编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从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本,明确编者是如何将课标落实到每一篇具体的课文中。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从一组课文、整册教材乃至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去思考,来正确把握教材。
中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词句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反复推敲、咀嚼和积累、运用。
词句学习,课标茌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要求。由此可见,课程某一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在每册教材、每篇课文之中,必须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的纵向延伸,以及一篇课文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横向拓展上来揣摩编者的真正意图。对此,我把《金子》一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以“金子”为线索,以淘金者与彼得之间不同之处的多次反复比较为抓手,反复品读重点词句,在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的深刻含义。(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适切的,也为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前提。
自已是一名语文教师,“阅读”与“阅读教学”本质的不同在于阅读仅知道“写什么”就可以了,而“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作为中年级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经历一个来回,从语言形式到内容、感情,即搞清楚“写什么”的问题;再从内容、感情到语言形式,也就是课文的内容、感情是怎样通过活生生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即搞清楚“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这一个来回,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统一。从教学的角度立足学情,依据课标、文本特点及课后练习提示,综合考虑,确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句,通过多处对比和想象,了解彼得·弗雷特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从彼得·弗雷特的事例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必须抢抓机遇,靠勤劳和智慧,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2.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参、教参,仅是参考,不能视为“圣经”,更不能代替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俗,只唯实。只能在个人独立钻深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再翻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搜寻优秀教案,提供比较和筛选。
集体备课时,要注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倾听中心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巧妙构思,认真记录思维碰撞时产生的火花,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可以对自己的教案作“小修小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必要时“推倒重来,重砌炉灶”。同时,必须以学定教,必须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金子》一文在集体备课时,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第5到7自然段,总结“真金”内涵时归纳为:勤劳能致富,梦想要切合实际。对此,组内教师产生不同的看法,认为对“真金”内涵的归纳以偏概全。如果辛勤劳动能致富,那么彼得在淘金时,“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为什么结果是“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呢?梦想要切合实际,梦想在实现之前谁能证明这种梦想是否切合实际呢?
通过阅读、讨论,甚至争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不应受教参的制约,这里的“真金”=机遇+智慧+勤劳。文本内涵的正确把握,为有效教学赢得了主动。
二、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动脑筋
1.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要主次分明。罗曼·罗兰曾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多而杂,“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劳而少功。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曾说过,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文本中的“领”就是课文中的精髓和精彩,就是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或关键问题。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在教学流程中凸显重点,突出难点,相机处理轻点,解决次要,才能改变阅读教学纷乱、繁杂现象,使阅读课变得清晰而简单。
《军神》(苏教版第五册第20课)一文,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的“牛鼻子”——“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导入新课、精读课文及全文总结时不断强化这一关键句。
(1)导入新课。图文对照,找出关键句。提问:谁能在课文中找出画面上沃克医生竖起大拇指赞扬刘伯承的句子?
(2)精读课文。在引导学生感悟“求治时态度镇定”“手术前要求特殊”“手术中一声不吭”“手术后勉强一笑”时,每读完一个片段,教师均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让学生不断地感受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叹。
(3)总结全文。课文学完了,相信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钢铁般意志的刘伯承形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次把沃克医生赞美刘伯承的话读一读。(略)
抓住全文的关键句,因而整个教学显得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2.对重难点的确定,要有解决策略。教学重难点,不仅是备课时要书写的一项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备课中要精心预设,教师是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做到突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突破难点有方法,有步骤。
《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第三册第19课)一文,“高雅”一词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教学第3自然段时,出示“高雅”所在的句子:“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让学生读读词典上的解释,就走过场了。显然,二年级学生对这个词还是没有理解,难点根本没有突破。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学习第2自然段,(1)让学生找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抓住“洁白”“黑”“鲜红鲜红”,体会其外形的色彩美;并通过指名朗读、齐读,边听边想象,边读边想象丹顶鹤美丽的外形。(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丹顶鹤与孔雀美丽的不同之处,懂得丹顶鹤的美是淡淡的、素雅的,并引导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出写丹顶鹤这种美的词语“高雅”,初步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学习第3自然段,(1)抓住“腿长、嘴巴长、脖子也长”,并引导学生看图,想象体会其体形修长、美丽,如同芭蕾演员、模特,再次体会丹顶鹤的“高雅”。(2)播放一段丹顶鹤仰天呜叫和展翅飞翔的录像,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也谈钻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