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以苏教版第五册《习作4》为例
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以苏教版第五册《习作4》为例
作者/陈 梅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那天,我就和这个“老大难”过了一招。
【故事再现——“局长来了”遭遇“老大难”】
那个清晨,秋高气爽。刚迈进校园,我便被这个“老大难”将了一军——教务处紧急通知,局长视导,第一节课(20分钟后即上课)听我的作文指导课。我的教学进度没有到作文,学生没有准备,我没有准备,要在20分钟内准备一节作文课,难啊!
20分钟里我只来得及选定了主题——《习作4:走进秋天》,制作了执教以来最为简单的课件(内容为秋天的图片),确定了粗糙的教学框架“三部曲”:(一)投影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画,你找到秋天了吗?(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文《山坡上》,说说冯长柱同学在山坡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围绕“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他的秘诀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三)你在秋天里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它们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己准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修改提纲后口头作文。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并没有想到,如此粗糙的设计,却并未让我在课堂上“饱受煎熬”。在秋天组图的引领下,学生发言积极,妙语如珠,消除了我的紧张,调动了我的热情。课后点评中,局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课堂随想——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作文不再难】
“劫后余生”的我静下心来却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在作文这个“老大难”面前,学生为什么能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敢说,乐说,甚至让遭遇局长的我消除紧张呢?桌案上朱熹的《观书有感》帮我找到了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不正是如此吗?
一、开源,让学生有话想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积累素材,因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素材”撷取得好,习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
本课教学前,我是这样导入的:“伴着阵阵秋风,秋姑娘来了,你知道秋姑娘在哪里吗?”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习作的情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回忆”,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接着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图,让学生亲眼看看多彩的秋天,架起生活和习作的虹桥。有了这些景象资料,学生的视线就不会只停留在“蓝天、白云、落叶”,难道秋天只有这些吗?不。出示一组图片后学生的话题明显丰富了,因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安营扎寨。所以在习作前,一定要引导学生着眼生活,体验生活,写真观察。这一环节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说的能力,又为下一段写提供了素材。
遗憾的是,这节课只来得及临时在电脑里搜罗了一些简单的图片,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大胆地带孩子们到教室外面的小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那么孩子们的语言必会像例文一样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二、导流,让学生有话会说
三年级是写话到习作的衔接过渡阶段。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实,正是因为不会,才要老师教呀,都会了,还需要教吗?不会就教他怎么写,把方法告诉他。就像婴儿学步,一开始是需要大人领着走扶着走的。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思维还不够灵敏,虽然有习作热情,但是在选材描写布局等方面的能力仍然有限,往往在习作中容易遇到困惑,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扶着他“走”一段“路”是有必要的,在这之后他才会“走”,甚至“跑”起来。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例文都是编者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口头作文前我先引导学生在例文中走个来回,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感悟描写景物的方法,即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三、推波,让学生有话乐说
叶老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蒙咙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尝试列出提纲,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说出有条有理的语言。他们对照提纲,回想脑海中的秋景图,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于是口中的秋天便有了金黄的田野、累累的硕果、湛蓝的天空、怒放的秋菊、火红的枫叶……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将思路打开,相互启发,体验并分享习作的快乐,为下一步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读者的阅读。学生的习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为了交流、沟通,给一切想看的人看的,而畅通的思绪、流畅的表达,再辅以积极的评价,无疑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当写作活动成为他们多彩生活的延续,那么学生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不枯竭,溪 《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以苏教版第五册《习作4》为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888.html
作者/陈 梅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那天,我就和这个“老大难”过了一招。
【故事再现——“局长来了”遭遇“老大难”】
那个清晨,秋高气爽。刚迈进校园,我便被这个“老大难”将了一军——教务处紧急通知,局长视导,第一节课(20分钟后即上课)听我的作文指导课。我的教学进度没有到作文,学生没有准备,我没有准备,要在20分钟内准备一节作文课,难啊!
20分钟里我只来得及选定了主题——《习作4:走进秋天》,制作了执教以来最为简单的课件(内容为秋天的图片),确定了粗糙的教学框架“三部曲”:(一)投影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画,你找到秋天了吗?(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文《山坡上》,说说冯长柱同学在山坡上看到了哪些景物,围绕“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他的秘诀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描写景物的方法。(三)你在秋天里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它们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自己准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修改提纲后口头作文。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时,并没有想到,如此粗糙的设计,却并未让我在课堂上“饱受煎熬”。在秋天组图的引领下,学生发言积极,妙语如珠,消除了我的紧张,调动了我的热情。课后点评中,局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课堂随想——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作文不再难】
“劫后余生”的我静下心来却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在作文这个“老大难”面前,学生为什么能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敢说,乐说,甚至让遭遇局长的我消除紧张呢?桌案上朱熹的《观书有感》帮我找到了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不正是如此吗?
一、开源,让学生有话想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积累素材,因为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素材”撷取得好,习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
本课教学前,我是这样导入的:“伴着阵阵秋风,秋姑娘来了,你知道秋姑娘在哪里吗?”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习作的情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回忆”,大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接着出示一组秋天的风景图,让学生亲眼看看多彩的秋天,架起生活和习作的虹桥。有了这些景象资料,学生的视线就不会只停留在“蓝天、白云、落叶”,难道秋天只有这些吗?不。出示一组图片后学生的话题明显丰富了,因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安营扎寨。所以在习作前,一定要引导学生着眼生活,体验生活,写真观察。这一环节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说的能力,又为下一段写提供了素材。
遗憾的是,这节课只来得及临时在电脑里搜罗了一些简单的图片,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如果在课堂上我能大胆地带孩子们到教室外面的小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嗅一嗅,摸一摸,那么孩子们的语言必会像例文一样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二、导流,让学生有话会说
三年级是写话到习作的衔接过渡阶段。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实,正是因为不会,才要老师教呀,都会了,还需要教吗?不会就教他怎么写,把方法告诉他。就像婴儿学步,一开始是需要大人领着走扶着走的。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进入起步阶段,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广阔,思维还不够灵敏,虽然有习作热情,但是在选材描写布局等方面的能力仍然有限,往往在习作中容易遇到困惑,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扶着他“走”一段“路”是有必要的,在这之后他才会“走”,甚至“跑”起来。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例文都是编者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口头作文前我先引导学生在例文中走个来回,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感悟描写景物的方法,即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三、推波,让学生有话乐说
叶老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蒙咙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尝试列出提纲,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其说出有条有理的语言。他们对照提纲,回想脑海中的秋景图,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于是口中的秋天便有了金黄的田野、累累的硕果、湛蓝的天空、怒放的秋菊、火红的枫叶……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将思路打开,相互启发,体验并分享习作的快乐,为下一步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读者的阅读。学生的习作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为了交流、沟通,给一切想看的人看的,而畅通的思绪、流畅的表达,再辅以积极的评价,无疑会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当写作活动成为他们多彩生活的延续,那么学生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不枯竭,溪 《开源导流,推波助澜——以苏教版第五册《习作4》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