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重读《沙之书》札记


械和肤浅了。⑦需要一提的是,从读者的意义来揭示书本的意义,强调读者对一本书的无限价值的生成性,未必就是受读者反应理论的直接影响。也许就博尔赫斯而言,这种观点更有特殊的思想逻辑渊源。因为他终生服膺的哲学家是英国经验主义者贝克菜。贝克莱关于“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博尔赫斯,并引导他特别关注书以外的读者感受,从而从这一角度阐发了一本书的无穷价值。
  
  三、结尾描写隐含怎样的现实重影
  
  “沙之书”最终被藏匿到图书馆中,似乎是叙述者受到了把树叶藏匿到树林中去的启发:所谓“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但“沙之书”消失于图书馆的书架上,也不完全是如同“大隐隐于市”的写实策略,我们不妨从隐含的现实角度来理解。
  
  书的页面无限性,必然导致对一个图书馆藏书的涵盖,或者说,一本无限之书被分解为一个庞大图书馆的浩瀚书海。就如同他的传记作者莫内加尔指出的,“他想象一本有无尽页数的书,包含了一切书本,整个图书馆被压缩成一个庞大物体”。其实,在他早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巴别图书馆》中,他就想到一本书与一个图书馆的联系:“在整个六面体的某个书架上(人们都这样认为),一定存在着一本书,它是其他所有的书的完整缩本或概要。”所以当“沙之书”被藏匿到图书馆中去,时,书与书的同质性成为互相的掩盖时,“沙之书”的无限性与图书馆藏书的本质联系乃至彼此包容关系,也一并被掩盖了。
  
  一本书与一个图书馆的关系,既可以从“沙之书”内部无限可分的想象层面来理解,也跟书的特定内容有相当关联。
  
  莫内加尔在介绍博尔赫斯的读书特点时,说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是喜欢读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特别是《大英百科全书》,在他接受访谈时,也坦承自己的学问受惠于《大英百科全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世界上实在没有一个人的知识能比得上任何一种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的每个条目往往是对一门学问的总体概括,所以,从百科全书中延伸出无限的知识,其实也是为一本书能够具有无限页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沙之书”虽不涉及书的内容,但阅读百科全书给作者带来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具体内容方面启发了“沙之书”的创作,就如同芝诺的内部无限细分的诡辩从抽象思维方面启发了作者一样。想象的虚构之作中,让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一点现实的影子。
  
  留在小说中的现实烙印不仅仅是“沙之书”的内在本质特点,还有“沙之书”产生过程的现实讽喻性。叙述者有意提及他自己退休前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提到藏书的地下室,在为情节发展提供铺垫的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小说外部的现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博尔赫斯在市立图书馆的分馆干过9年的管理员工作,但关于这份职业,他有着太多的不痛快回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在图书馆好歹干了九年,干得很不痛快。其他职员仅仅对赛马、足球和下流的笑话感兴趣。
  
  而对他自己一天勤勉工作能编四百本图书目录的做法,同事纷纷劝他采用磨洋工的办法,不然凸显了人浮于事的特点,只会惹上司生气:
  
  他们劝我采取现实态度,第一天不要超过八十三本,第二天不要超过九十本,第三天不要超过一百零四本。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来内部细分以超越现实的数学思维方式,在图书馆工作时居然被同事用以成为向现实妥协的一种手段。
  
  所以,厌烦于此的博尔赫斯常常是用很短的时间干完工作后,就躲进地下室的书库,在数不清的图书和书架陪伴中,勤奋地阅读、勤奋地写作,并不时把作品拿出去发表。当人们把已经出版的他的著作插入图书馆书架时,当他的姓名被列入馆内收藏的《百科全书》条目时,同事们还惊讶万分,以为发现了一个同名同姓者。这真让他感叹不已。于是,在《沙之书》这篇小说的结尾,奇特的“沙之书”被插入地下室书架的阴暗一角,并且从来自读者“我”的视线中最终消失,成了作为创作者的博尔赫斯对自己的成果一种带有调侃的生动体现,也是对他经历图书馆的庸俗社会环境的隐约讽刺和变相逃避。
  
  四、不算结论的结语
  
  其实,“沙之书”所具有的无限性特点,也不妨理解为作者对其一生创作的总结。即,他的物质化的作品数量虽然有限(他的全部小说翻译成中文约五百页),但内在的含义却难以穷尽,有人把它的大部分小说都解读为找不到出路的迷宫。而作为“沙之书”读者的“我”始则迷恋继则恐惧,从外在于小说的作者立场看,也可能在暗示其对自己迷宫样的想象世界的一种既向往又畏惧的矛盾心态。①因为如同“沙之书”显示给我们的,可怕的不仅仅是无限,而是这种无限毫无规律可言,使得对这一世界的把握,变得不再可能。其实,作为人类文明表征的书的诞生本来是为了超越自然、掌控自然,而当自然之沙成了书的隐喻时,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书的本质意义,构成了小说对书的反讽式意趣。注释:
  
  ①小说原文主要依据《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陈众议主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502-506页。同时参考人教社的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选文和选文后的“思考与实践”。个别字句还参考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本,下不一一注明。
  
  ②美国作家厄普戴尔就写过《博尔赫斯:作为图书馆员的作家》一文,参见《博尔赫斯文集·诗歌随笔卷》陈东飙等译,第284-307页。
  
  ③⑥《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第99页,第169-174页。
  
  ④参见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一卷,第287-290页。
  
  ⑤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9页。
  
  ⑦参见张涵铭:《(沙之书)教学片段》,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4期。
  
  ⑧参见莫内加尔著、陈舒等译:《生活在迷宫:博尔赫斯传》,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
  
  ⑨《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第131页。下段引文同该页。
  
  ⑩如同《生活在迷宫:博尔赫斯传》的书名和最后一章

《重读《沙之书》札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04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