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


雪亮(宁波慈城中学):我想从体验的方法这一角度来说说。为了让学生理解“奇技”。陈老师运用比较、表演、揣摩等方法来领悟动作描写的传神,体验泥人张高超的技艺。譬如,品味“戳”字,陈老师先用换词比较法,把“戳”换成“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戳”字丰富的情感内蕴;接着,又运用表演、揣摩法,建议“我们手都举起来,你试试看,往这里一戳,戳戳看,感觉怎么样?”这样,一比较二揣摩,学生对于这个极具张力的词的体验就到位了。
  
  翟跃(宁波孔浦中学):我觉得,体验是需要想象的,想象是需要凭借的。毛一晴老师让学生想象歌会的美妙,自己先以这样的语言来示范:“你看,那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不住点头是多么有灵性啊,和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又是多么和谐啊。”“你听,那呼朋唤倡的山鸟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多么有情啊。”然后要求学生用“啊l你看,____,你听,____”这样的思路来想象,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指明了方向。而陈冬冬老师让学生想象泥人张“抠”、“戳”的样子,并在“动作的模拟”之后,追问:“如果是你,这样一‘戳’,什么情感在里面?”这就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情境。这样的“方向”和“情境”就是我所说的体验的凭借。
  
  徐赛儿(宁波兴宁中学):诵读也是体验教学的一大法宝。陈老师采用评书的方式范读第8、9段,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大家都很得其中滋味。这为后面的文本体验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可惜后来学生自身没有得到这样比较完整的诵读体验的机会。而毛老师也是深谙诵读要义。在品读“他们的声音轻柔,但是合在一起,确如松涛般雄浑有力,又富有变化”这句话时,她问学生:透过这句话,你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怎样地唱?学生回答: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然后追问他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合唱经历,并要求他们用“轻柔地、投入地、和谐地、有节奏地”方式齐读这句话。这就是诵读和体验的结合。“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赵忠祥)确实,诵读不能飘于字面,而应该和体验结合起来,感之心,发之声,效果就会更好了。
  
  杨显惠(宁波惠贞书院):一般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知识积累越丰厚,体验就越深入。所以,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都作了合宜的拓展。无论是陈冬冬老师关于海张五的补充,还是毛一晴老师关于沈从文的生平资料介绍,都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体验。再如,陈老师由“行”到“品”的挖掘,毛老师对生命姿态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的体验向纵深处发展,正如李镇西所说,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室里的死板学习,它离不开鲜活的生活。生活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主题综述
  
  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作了很好的点评。根据上述课例和平时对成功教学的观察,以下几个判断可能是带有规律性的。
  
  1,体验是需要媒触的。
  
  简而言之,体验就是把自己放进去。一篇好的文学作品,自然会打动学生。但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文本,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学就是努力让所有的学生进入。这样,时机点、触发点、方法点就很讲究。譬如画面、实物、声频、音频,都可能唤醒学生的体验。诵读,就是唤醒学生体验常见而有效的媒触。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能唤起学生的画面感,让他们身临其境:诵读能催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性情摇动。而体验是离不开画面和情感的。平常不敢放手让学生读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考点”,而诵读恰恰不是“考点”,大概为使学生不失分,我们的教学分配给诵读的时间往往少得可怜。
  
  毛一晴老师和陈冬冬老师对此都作出了有益的实践。在毛老师的课堂里,共有六次诵读,两次个读,一次范读,三次齐读,每一次诵读均由不同的任务驱动,目标清晰,要求明确,情境自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三次齐读,一次要求学生带着想象读;一次要求学生怀着敬意齐读:一次要求学生带着欣赏和向往读。陈老师的诵读次数虽然没那么多,但也别具特色,尤其是教师以评书的方式范读文章第8、9自然段,既符合传奇小说的特点,又创设了合宜的教学情境。
  
  2,体验是需要情境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行为、情感等是有催发、影响、制约作用的。很多成功的课堂和名师总会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如果游离文本之外,他的阅读便仅仅在“观念”的层面,只有置身其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从“观念”走向“体验”。
  
  这种情境的创设在两堂课上也不少见。毛老师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中发现学生没有听到过松涛声,她就为学生描述“风吹松林”,“松枝互相碰击”的声音,使学生仿佛置身“舒卷张弛”、“龙吟凤哕”的松涛之中。陈老师在课前播放泥人张的纪录片,使学生仿佛到了天津卫,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让学生明白泥人并不是现在的“奥特曼”,泥人张并不是现在的“泥塑大师”,而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艺术,这就消除了时空的阻隔,生活阅历的阻隔。
  
  3,体验是需要想象的。
  
  想象是一种加工改造表象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阅读,没有想象就没有体验。把作品中的人事跟自己和周围的世界相联系,或者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放诸文本,这样的来回就是阅读体验。可见,想象有多么丰富多彩,体验就有多么丰富多彩。
  
  毛老师就有一个想象画面的环节,她在范读完文中环境描写的文字后,用描述性的语言呈现了自己想象的画面,要求学生也像老师那样来展开想象。戴胜鸟的花冠、油亮亮的眼睛、“郭公郭公”的叫声、扶摇而上的云雀、三三五五赶马的女孩……学生的想象可谓精彩纷呈。
  
  陈老师则要求学生想象人物心理:
  
  师:你觉得,如果你是海张五,你当时怎么想?
  
  生:感到很生气。
  
  师:感到很生气,具体你会想些什么?有人向你汇报,张五爷,有人在估衣街上摆出了一排海张五,上面还贴着“贱卖海张五”。你的想法是什么?仅仅是生气吗?
  
  从这组对话不难看出,角色转换的想象对于体验是极为有用的。
  
  4,体验是需要生活的。
  
  体验是知识积累的活用和生活经验的唤醒。现在的学生注重的是知识积累,匮乏的是生活经验。“平生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句话就说明了阅历多寡和体验深浅的关系。可见,学生读《背影》不会感动,而我们却感慨唏嘘,则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中用拓展、迁移、模仿、联想、引用等方法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模拟状态,以此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以此建立起文本和当下生活情境的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毛老师讲到“充满着情趣、徜徉着自由”的山路时,联系到宁波大剧院这种“人工搭造的绚丽舞台”,学生就会感到格格不入,并由此体验到课文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联想弥补了学生原本缺乏的对“自然舞台”的感知。陈老师的课堂,联想似乎更多,由“盲捏”到打字时的“盲打”,感受“盲捏”技术之高;从“捏弄”联想到“摆弄”……如此种种,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来参与体验

《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体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06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