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细读《金岳霖先生》


2年,梁思成逝世于1972年,林徽因逝世于1955年,张若奚逝世于1973年。沈从文先生还在,但第二年也驾鹤西去了。王浩还在,但他已是洋人了,远在美国。换言之,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那些大师已然远去,甚至昔时校友也在逝世(如萧珊)和走远(如王浩)。他们的精神事迹却湮没无闻,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损失。
  
  这里需要说说西南联大,除了教材注释里的“精神圣地”之外,她还被誉为“民主堡垒”,是那个时代学人们的精神家园。西南联大以其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精神,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六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近百位两院院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易社强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这样一所大学的教授,他们的事迹、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现在,他们大都已经溘然长逝,而他们的事迹、精神却少有人写,汪曾祺先生感到,这种精神正在消逝,终将被忘记。这个曾经的“精神圣地”、“民主堡垒”、“精神家园”也将轰然坍塌。汪曾祺先生内心深处的苦味,那种无助、孤独是不言而喻的。
  
  吕冀平先生在写给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的序言中说:“作者对他所谈的人和事倾注了那么深沉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却又是那样地冲淡隽永。我们常常能够从这冲淡隽永中咀嚼出一种苦味,连不时出现的幽默里也有这种苦味。这苦味大概是对那些已成广陵散的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的感伤,也是对未来的人、未来的事虔诚而殷切的期待。”这一评价借来评价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也是恰如其分的。在汪曾祺先生的眼里,金岳霖先生就有点像嵇康。其实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先生也十分相像。“最后一个”,前有前人,但前人已逝;后无来者,如有来者,那已不“纯粹”,也不是“士大夫”了。陈子昂千年前的感慨,在汪曾祺先生身上也正在发生。这就是一种孤独,一种大师已逝、精神难继、家园不再的大孤独。前人的精神早已断裂,后来者找不到家园,那汪曾祺先生就真成了“最后一个”了,他的期待就恐怕要落空。如果我们再联系“好好写一写”、“好好地写一写”近乎哀求的情状,汪先生的这种孤独不仅真真切切,而且带有几分绝望的情绪,作者的“苦味”,其实已苦到了极点!
  
  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有趣”当然美,因为它好玩;“真性情”更美,因为这才是健康的人性;但“孤往精神”更美,因为它是至死不渝的坚守,是一种高贵的品格;而孤独无疑是一种无形、无声的大美,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细读《金岳霖先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13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