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立场出发——对新课标精神的感悟
从儿童立场出发——对新课标精神的感悟
作者/ 丁 玲
从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历时10年之久,关注这课改10年,我发现最大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过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现在能常常看见的新景象。新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准确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做到从儿童立场出发呢?在此,笔者从三年级的一堂想象作文教学竞赛课的指导说起,谈一谈三年级的想象作文的指导。
一、儿童缺什么,给予铺垫,逾越障碍
这次参加全市想象作文教学大赛三年级组的题目是这样的:
“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
这篇习作是以“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为开头,要求学生接在这个开头后面续编一个小故事。续编故事时要根据开头提供的线索——“小猫不见了,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续编情节的发展和猫妈妈的活动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谈起“想象性作文的指导”时说,儿童的想象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扼要地说,激起儿童想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需要的推动”;二是“直接的印象”。也就是说,儿童的想象是在热烈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后,产生一种需要的推动和直接的印象。这种情绪势必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相当强烈的兴奋中心,这种兴奋就引起儿童的想象活动。
在这堂课中,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老师启发性的导语下,对所要想象的事物——猫,产生“需要的推动”——喜欢上猫,进而才能让他们对小猫的遭遇形成关注,引起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但是,障碍出现了——猫对于生活在市区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对有的孩子甚至是陌生的。因为,这些孩子平时跟猫很少接触。所以说,眼前的这群孩子缺少对猫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还需帮助孩子丰富对猫的“直接的印象”。
怎么从孩子缺少什么出发,帮助他们逾越这个障碍呢?比赛时,这位任教的老师巧妙地采用了课前谈话的形式,他问孩子:你们喜欢猫吗?你们当中有谁养过猫?随后老师为孩子们放映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小猫活动的各种图片,有小猫头顶荷叶在树下纳凉的;有小猫头戴一顶大红花的;有两只小猫撑着洋伞坐在长椅上共度美好时光的……课堂上,放着这些幻灯片,配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卡通片音乐,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笑声频频,无不被图中小猫的可爱滑稽样所吸引,在这样自然无痕的铺垫中,孩子们对小猫的关注和好感悄然形成。
李吉林老师常说:“备课,你得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上。(fanwen.oyaya.net)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去想,你就会变得有主意,有灵感。”新课标首先提出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这位老师正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他首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了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缺少什么,根据这个基础给予铺垫,这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轻松逾越了障碍。
二、儿童爱什么,顺其天性,促其乐学
光获得了“直接的印象”还不够,还要产生“需要的推动”,即设计一种有效的方式激发起儿童的想象,才能让儿童乐想会说。这使我想到平时看的其他一些课,在教学时善于从儿童“爱什么”着手,顺从儿童的天性进行设计的课堂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群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得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想象开去。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这节想象作文课的主要角色和故事。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猫的故事:有一个猫妈妈(贴剪贴画)生了个小猫,你们看:猫妈妈的小宝宝多可爱啊!小猫一身的黄毛,还有美丽的斑纹,就像个小老虎。猫妈妈给它取了个名儿叫——虎虎。(贴虎虎)
2.猫妈妈可疼爱她的小虎虎了。
3.可是——有一天,猫妈妈发现小虎虎突然不见了,(拿掉小猫的剪贴画)这时候,猫妈妈心情怎么样?
4.是啊,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出示: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省略号变红)
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爱好读童话,课堂上老师利用故事情境的形式开头,将文题融进了一个有情有境的故事里。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跟随着猫妈妈在焦急地寻找着小猫。就这样,孩子们想象情节、创作故事的劲儿就被激发起来了。加上老师一直注意鼓励大家“想得不同,想得远,想得有意思”,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发言。
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倘若能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喜好,顺其天性进行设计,往往能便于儿童走近故事的角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儿童才能更好地去想,最终实现有话可说。
三、儿童要达到什么,为之添翼,展翅能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 《从儿童立场出发——对新课标精神的感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137.html
作者/ 丁 玲
从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到如今由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历时10年之久,关注这课改10年,我发现最大亮点在于学生的定位改变了。过去在老师眼中,学生是被动的接纳者,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将“学生自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学生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现在能常常看见的新景象。新课标谈学生兴趣,谈要利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准确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做到从儿童立场出发呢?在此,笔者从三年级的一堂想象作文教学竞赛课的指导说起,谈一谈三年级的想象作文的指导。
一、儿童缺什么,给予铺垫,逾越障碍
这次参加全市想象作文教学大赛三年级组的题目是这样的:
“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
这篇习作是以“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为开头,要求学生接在这个开头后面续编一个小故事。续编故事时要根据开头提供的线索——“小猫不见了,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续编情节的发展和猫妈妈的活动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从而构成较为完整的故事。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谈起“想象性作文的指导”时说,儿童的想象发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扼要地说,激起儿童想象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需要的推动”;二是“直接的印象”。也就是说,儿童的想象是在热烈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在儿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特意创设的想象情境后,产生一种需要的推动和直接的印象。这种情绪势必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相当强烈的兴奋中心,这种兴奋就引起儿童的想象活动。
在这堂课中,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老师启发性的导语下,对所要想象的事物——猫,产生“需要的推动”——喜欢上猫,进而才能让他们对小猫的遭遇形成关注,引起相关的联想和想象。但是,障碍出现了——猫对于生活在市区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其实并不是很熟悉,对有的孩子甚至是陌生的。因为,这些孩子平时跟猫很少接触。所以说,眼前的这群孩子缺少对猫的了解和认识,老师还需帮助孩子丰富对猫的“直接的印象”。
怎么从孩子缺少什么出发,帮助他们逾越这个障碍呢?比赛时,这位任教的老师巧妙地采用了课前谈话的形式,他问孩子:你们喜欢猫吗?你们当中有谁养过猫?随后老师为孩子们放映了自己精心挑选的小猫活动的各种图片,有小猫头顶荷叶在树下纳凉的;有小猫头戴一顶大红花的;有两只小猫撑着洋伞坐在长椅上共度美好时光的……课堂上,放着这些幻灯片,配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卡通片音乐,在观赏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笑声频频,无不被图中小猫的可爱滑稽样所吸引,在这样自然无痕的铺垫中,孩子们对小猫的关注和好感悄然形成。
李吉林老师常说:“备课,你得始终把孩子放在心上。(fanwen.oyaya.net) 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去想,你就会变得有主意,有灵感。”新课标首先提出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这位老师正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他首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了他们已经掌握了什么,还缺少什么,根据这个基础给予铺垫,这样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轻松逾越了障碍。
二、儿童爱什么,顺其天性,促其乐学
光获得了“直接的印象”还不够,还要产生“需要的推动”,即设计一种有效的方式激发起儿童的想象,才能让儿童乐想会说。这使我想到平时看的其他一些课,在教学时善于从儿童“爱什么”着手,顺从儿童的天性进行设计的课堂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群刚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孩子,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得借助于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想象开去。遵循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出这节想象作文课的主要角色和故事。
1.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猫的故事:有一个猫妈妈(贴剪贴画)生了个小猫,你们看:猫妈妈的小宝宝多可爱啊!小猫一身的黄毛,还有美丽的斑纹,就像个小老虎。猫妈妈给它取了个名儿叫——虎虎。(贴虎虎)
2.猫妈妈可疼爱她的小虎虎了。
3.可是——有一天,猫妈妈发现小虎虎突然不见了,(拿掉小猫的剪贴画)这时候,猫妈妈心情怎么样?
4.是啊,猫妈妈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出示:一天,猫妈妈发现它的孩子不见了,非常着急,连忙出去寻找……)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省略号变红)
三年级的学生本身就爱好读童话,课堂上老师利用故事情境的形式开头,将文题融进了一个有情有境的故事里。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跟随着猫妈妈在焦急地寻找着小猫。就这样,孩子们想象情节、创作故事的劲儿就被激发起来了。加上老师一直注意鼓励大家“想得不同,想得远,想得有意思”,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很多有意思并富有创造性的发言。
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倘若能准确地把握儿童的喜好,顺其天性进行设计,往往能便于儿童走近故事的角色。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儿童才能更好地去想,最终实现有话可说。
三、儿童要达到什么,为之添翼,展翅能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 《从儿童立场出发——对新课标精神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