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都的秋》教参商榷
是“秋日胜果图”还是“秋果盛衰图”——与《故都的秋》教参商榷
作者/侯俊国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
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Colden Days’的佳日,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的感情”。两处文字,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清秋的佳日”、“秋日胜果图”。
众所周知,课文的开头,有一处可以称为文眼的文字:“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共描写了五幅图画: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还有这“秋日胜果”。前四幅图画,确实能够体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而第五幅图画,按照教参的分析,与课文的文眼不仅不能保持一致,简直大相径庭。这是作者写作的败笔,还是读者理解有误?那么,作者在这段文字里面到底传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呢?
一、做文本解读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总分)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承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第一层)///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第二层)(重点)///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第三层)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与后面两句形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形成承接关系,第二、三句话可以合起来理解。其中第三句话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面我们逐句分析。
第一句话是“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用了一个“也是”。(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这就是说,这一段有关秋天的果树的描写,是紧承上文其他四段景物描写的,上文四段景物描写是表达“清、静、悲凉”的主旨,这一段“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奠定了一个基调。
第二句话里面的“第一”不是序数词第一第二,而是“最具有‘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特点”的意思,即枣树最能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这一句表达了枣树的繁多和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第三句话是对第二句话的承接,可以分解为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是一个意思。第一层写出了枣子的淡绿微黄的色泽与美好情态,第三层写枣子及另外两种果树的黄金时期。第二层写出了枣子盛极而衰时的凋零(等枣树叶落)、衰败(枣子红完)和灰暗(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结合第二、三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段不能用“秋日胜果图”或“清秋的佳日”来命名。换为“秋果盛衰图”会更合适一些。
我们再重点研读第三句话。第一层读时固然可以带着欢欣;第二层开始便是一处停顿,“等”字需读得慢一点,这繁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枣树,持续不了多久,“等到”枣树叶落,枣子完全红了,西北风一起,一下子,萧杀、悲凉的气氛便会笼罩天地,北方“便是”一片萧条和灰暗的世界了;第三层我们要注意到“只有”一词和“七八月之交”这个时间概念,秋天一共有三个月,“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天(七八月之交)是“清秋的佳日”或者“Golden Days”,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则是让位于萧条与衰落了。
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秋果盛衰图”。秋之盛也,繁多、生命力强、美好,带给作者短暂的喜悦;秋之衰也,凋零、衰败、灰暗,带给作者长久的悲凉。而后者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才能与前面几幅图共同表达“清、静、悲凉”的主题,作者正用了以盛衬衰的手法,不可不察。
二、人生经历
郁达夫生于1896年,幼年丧父,青年去异国求学。漂浮不定的生活带给他敏感忧郁的独特气质。
1922年,郁达夫26岁,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23年秋受聘于北大,接来了他的发妻孙荃和长子龙儿,租住在什刹海北岸的一个小院里。1925年他离开北平,这几年是他生命当中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光。
1934年,郁达夫38岁,近十年间,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也颠沛流离,饱受哀痛。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饱经沧桑的中年,郁达夫在人生之秋写《故都的秋》时,面对这样一种“秋果盛衰图”,这样一种“奇景”,他的感触比前面四种景物,要来得更深!联系郁达夫短暂的人生经历,他对于秋天的果树,有的是短暂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长久的悲凉。
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天的果树,郁达夫的经历,让我们慨叹:盛衰无常!正如美好可爱的婴儿,却意外早天,怎不令人扼腕!
三、看抒情手法
枣子对于郁达夫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郁达夫在北平租住的什刹海北岸的小院里,就有带给他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的两棵枣树。
《与《故都的秋》教参商榷》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243.html
作者/侯俊国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
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Colden Days’的佳日,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的感情”。两处文字,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清秋的佳日”、“秋日胜果图”。
众所周知,课文的开头,有一处可以称为文眼的文字:“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共描写了五幅图画: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还有这“秋日胜果”。前四幅图画,确实能够体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而第五幅图画,按照教参的分析,与课文的文眼不仅不能保持一致,简直大相径庭。这是作者写作的败笔,还是读者理解有误?那么,作者在这段文字里面到底传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呢?
一、做文本解读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总分)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承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第一层)///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第二层)(重点)///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第三层)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与后面两句形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形成承接关系,第二、三句话可以合起来理解。其中第三句话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面我们逐句分析。
第一句话是“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用了一个“也是”。(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这就是说,这一段有关秋天的果树的描写,是紧承上文其他四段景物描写的,上文四段景物描写是表达“清、静、悲凉”的主旨,这一段“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奠定了一个基调。
第二句话里面的“第一”不是序数词第一第二,而是“最具有‘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特点”的意思,即枣树最能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这一句表达了枣树的繁多和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第三句话是对第二句话的承接,可以分解为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是一个意思。第一层写出了枣子的淡绿微黄的色泽与美好情态,第三层写枣子及另外两种果树的黄金时期。第二层写出了枣子盛极而衰时的凋零(等枣树叶落)、衰败(枣子红完)和灰暗(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结合第二、三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段不能用“秋日胜果图”或“清秋的佳日”来命名。换为“秋果盛衰图”会更合适一些。
我们再重点研读第三句话。第一层读时固然可以带着欢欣;第二层开始便是一处停顿,“等”字需读得慢一点,这繁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枣树,持续不了多久,“等到”枣树叶落,枣子完全红了,西北风一起,一下子,萧杀、悲凉的气氛便会笼罩天地,北方“便是”一片萧条和灰暗的世界了;第三层我们要注意到“只有”一词和“七八月之交”这个时间概念,秋天一共有三个月,“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天(七八月之交)是“清秋的佳日”或者“Golden Days”,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则是让位于萧条与衰落了。
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秋果盛衰图”。秋之盛也,繁多、生命力强、美好,带给作者短暂的喜悦;秋之衰也,凋零、衰败、灰暗,带给作者长久的悲凉。而后者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才能与前面几幅图共同表达“清、静、悲凉”的主题,作者正用了以盛衬衰的手法,不可不察。
二、人生经历
郁达夫生于1896年,幼年丧父,青年去异国求学。漂浮不定的生活带给他敏感忧郁的独特气质。
1922年,郁达夫26岁,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23年秋受聘于北大,接来了他的发妻孙荃和长子龙儿,租住在什刹海北岸的一个小院里。1925年他离开北平,这几年是他生命当中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光。
1934年,郁达夫38岁,近十年间,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也颠沛流离,饱受哀痛。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饱经沧桑的中年,郁达夫在人生之秋写《故都的秋》时,面对这样一种“秋果盛衰图”,这样一种“奇景”,他的感触比前面四种景物,要来得更深!联系郁达夫短暂的人生经历,他对于秋天的果树,有的是短暂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长久的悲凉。
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天的果树,郁达夫的经历,让我们慨叹:盛衰无常!正如美好可爱的婴儿,却意外早天,怎不令人扼腕!
三、看抒情手法
枣子对于郁达夫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郁达夫在北平租住的什刹海北岸的小院里,就有带给他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的两棵枣树。
《与《故都的秋》教参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