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得失寸心知——自由快乐是语文


教了近30 年语文,当了20 多年班主任,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爱和宽容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教师可能做不到绝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一定要尊重、宽容每一个学生,客观、无私、公正地对待他们。
  
  有了宽容才会无拘无碍,学生才敢于“肆无忌惮”。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是敢于发言的,因为“胡说”都得到保护。在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学生自由的碰撞,闪现出智慧之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在教学《孔乙己》的过程中,我有意的鼓励学生就孔乙己“偷书”的情节“胡说”,让他们在碰撞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孔乙己》有这样的一段情节: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关于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一笑了之,也有人对这件事很有疑心,我反复揣摩和琢磨这件事,却得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那么“偷”和“窃”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对于这个事情,孔乙己为什么“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也要奋力争辩呢?专家、行家总是从“偷”“窃”的语意程度、使用范围去纠缠,从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去辨别,勉强自圆其说就过去了。但我故意发动学生“胡说”。
  
  有同学说,因为他没钱啊,可是又觉得自己是文人,当然就要读书嘛,读书人看书是天经地义的,书本来就是给“我”看的。所以就说自己偷书不算偷。
  
  有同学说,偷就是偷,不是窃,孔乙己故意咬文嚼字,想蒙混过去,扯开话题,分散注意力。
  
  我在学生的论辩中,简要地介绍了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些特色,特别是人物塑造的成就:
  
  鲁迅笔下的人物各有特色,深深地打上了鲁迅的烙印。有些人物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群独特的人物群像,鲁迅以他鲜明独特的语言、思维、行动、个性创造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这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时,常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
  
  鲁迅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见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相象的人也就更其多数,更能招致广大的惶怒。我是一向取后法的。”“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在启发之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七嘴八舌,好不热闹,最有意义的是,有同学提出“偷”的新见解。该同学说:“我祖籍是黄冈,小时候我回老家,长辈们总是问‘偷书吗?偷几年级’?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总是问‘偷书吗’,我哪里去偷了?”“有些方言‘偷’‘读’同音,都读t侪u,孔乙己的辩解可以理解为:我孔乙己是个读(t侪u)书人,读(偷)(t侪u)书是我的本分,我偷书能算偷么?”妙,实在是妙!没有奇思何来妙想?但是有同学说,鲁迅不是湖北人,“偷”“读”同音吗?这是臆断。赞成者与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我就适时地引导,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文学创作中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人物的语言能否也是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答案是次要的,宽容的态度,自在的课堂,自由的碰撞,才是弥足珍贵的。
  
  语文课堂需要原生态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课程标准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通过课堂让学生整体了解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心智,培养自学能力,培养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
  
  课堂教学“原生态”是师生生命的自由释放的过程,是一种没有经过刻意加工的自然想法,一种原始的自然美,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肯定学生的充分表现为特征,融入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达到丰富灵活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中的再现。教学“原生态”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新课程背景下尤其需要原生态课。
  
  我认为原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基于具体的学生,也就是符合所谓的学情的课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使教学更趋于实际,更注重实效。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最为重要、最为突出的是思维的原初性和知识的生成性。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融入自己的智慧,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魅力教学风格。
  
  原生态课堂不只是让学生大胆的、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而且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知识在交流与碰撞中自然生成。教师原生态课堂,要在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及时转换角色,还原思维状态,时而做一个倾听者,时而做一个示范者,时而做一个引导者,时而做一个参与者。
  
  语文学科是让学生倍感苦恼的学科,尤其是语文考试的成绩常常难以令人满意,更有甚者,学生花了不少的工夫却不见长进。学生经常慨叹:“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老师也常常哀叹:“语文,我拿什么拯救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既有死的又有活的,既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说不清”是常有的事情,语文学习常常是非但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还不能反一。姑且不说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试水平有一点长进都是难乎其难。很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在老师来讲,就是在还原思维状态过程中,体会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的原生态。我始终践行共进式学习,在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教案,精选课堂练习之外,每次检测和作业,都与学生同步完成,还原思维状态,在原初状态中去进行考察,以获得对试题的真实把握,苦恼着学生的苦恼,找出学生的“困惑”。
  
  甚至有时逼迫自己“出丑”,在出丑中突出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在试题评讲中,我抛开“参考答案”,只顺着自己总结的方法和思路解答,哪怕中途卡壳、出丑,也要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卡壳了,有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经过“原生态”练习,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在苦恼着学生的苦恼的时候,也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自由自在自主自得之
  
  常有好学者讨教语文学习方法,也常有好事者指点迷津,在我看来,语文学习实在是无法可言。我常常说,语文素养和考试成绩是不能等同的,语文考试成绩达到极高的水平不是老师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也不是老师教的。个中道理当如是解:语文学习依托母语,学习的内容、场所、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企及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又使得她和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曾有大家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的内容何其丰富,生活的界面又是多么宽阔,这些是某个老师、某个名师能够教育的来的吗?更遑论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深得学生的欢迎。
  
  如果硬是要讲一讲语文学习的方法,我只能说:自由自在自主自得之

《得失寸心知——自由快乐是语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32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