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纠结的三组字
令人纠结的三组字
作者/ 张文娟
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将三组字放在一起进行书写指导:“里”与“果”,“山”与“出”,“学”与“常”。
“里”与“果”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里”写完“日”后,先写一竖再写两横;“果”写完“日”后,先写一横,再写竖、撇、捺。
“山”与“出”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山”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出”先写竖折、短竖,再写中间一长竖。
“学”与“常”字形相近,区分最上端的部分,字形不同,笔顺也不同:“学”上面是三点,书写时遵循从左到右的规则;“常”的上面是小字头,中间为一竖,书写时遵循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编者特意将形近字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书写时能准确区分,还能加深记忆。这是教材中编排“会写的字”经常采用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教师强调三组字字形以及笔顺的不同之处,费尽心思地采用编顺口溜之类的方式,学生依然“不领情”,频繁出错,应了俗语——“千万不能这样,可偏偏这样”。具体表现在:“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容易将笔顺混淆,出现错误;“学”与“常”,学生容易将最上端部分写得一样。时间越久,学生错误的面越广。即使教师再三复习、刻意比较,学生仍旧照错不误。
在一年级教材中编者将形近字放在一起,本无可厚非,寄希望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那学生为何单单分不清、记不牢这三组字呢?究其原因,是这三组字出现了记忆上的冲突点——字形上相近可笔顺上完全不同。大部分形近字,部件相同,笔顺自然相同,学生已经形成书写的习惯了。学生在遇到这三组字时,在教师的比较下,记住了相近的部分,书写时势必采取一致的笔顺规则。即使教师反复强调两者字形上细小的差别(如“学”与“常”),或是笔顺上的差别(如“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在冲突点前慌了手脚,被字形相近的信息严重干扰,无法清晰记忆了。时间越久,学生记忆越模糊,只记住了两者相近的部分,无意识地将两者统一了。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组字又何必放在一起呢?
那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建议,编者应该绕开记忆上的冲突点,顺应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规律。这样的三组字,可以分开编排,寻找字形相近、笔顺规则相同的字安放在一起,如:“里”与“甲”,“果”与“旦”;“山”与“小”,“出”与“火”;“常”与“党”,“学”与“觉”等。当然不是说这三组字永不碰面,也是应该进行比较的,只是要选择好比较的时机。当学生对两个字的字形和笔顺熟练地掌握后,再放在一起进行字形和笔顺上的比较、区分,此时学生书写的习惯已经形成,就不用担心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了。
(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令人纠结的三组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385.html
作者/ 张文娟
人教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将三组字放在一起进行书写指导:“里”与“果”,“山”与“出”,“学”与“常”。
“里”与“果”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里”写完“日”后,先写一竖再写两横;“果”写完“日”后,先写一横,再写竖、撇、捺。
“山”与“出”字形相近,书写时进行笔顺上的区别:“山”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出”先写竖折、短竖,再写中间一长竖。
“学”与“常”字形相近,区分最上端的部分,字形不同,笔顺也不同:“学”上面是三点,书写时遵循从左到右的规则;“常”的上面是小字头,中间为一竖,书写时遵循先中间后两边的规则。
编者特意将形近字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书写时能准确区分,还能加深记忆。这是教材中编排“会写的字”经常采用的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教师强调三组字字形以及笔顺的不同之处,费尽心思地采用编顺口溜之类的方式,学生依然“不领情”,频繁出错,应了俗语——“千万不能这样,可偏偏这样”。具体表现在:“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容易将笔顺混淆,出现错误;“学”与“常”,学生容易将最上端部分写得一样。时间越久,学生错误的面越广。即使教师再三复习、刻意比较,学生仍旧照错不误。
在一年级教材中编者将形近字放在一起,本无可厚非,寄希望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那学生为何单单分不清、记不牢这三组字呢?究其原因,是这三组字出现了记忆上的冲突点——字形上相近可笔顺上完全不同。大部分形近字,部件相同,笔顺自然相同,学生已经形成书写的习惯了。学生在遇到这三组字时,在教师的比较下,记住了相近的部分,书写时势必采取一致的笔顺规则。即使教师反复强调两者字形上细小的差别(如“学”与“常”),或是笔顺上的差别(如“里”与“果”,“山”与“出”),学生在冲突点前慌了手脚,被字形相近的信息严重干扰,无法清晰记忆了。时间越久,学生记忆越模糊,只记住了两者相近的部分,无意识地将两者统一了。从这样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组字又何必放在一起呢?
那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建议,编者应该绕开记忆上的冲突点,顺应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规律。这样的三组字,可以分开编排,寻找字形相近、笔顺规则相同的字安放在一起,如:“里”与“甲”,“果”与“旦”;“山”与“小”,“出”与“火”;“常”与“党”,“学”与“觉”等。当然不是说这三组字永不碰面,也是应该进行比较的,只是要选择好比较的时机。当学生对两个字的字形和笔顺熟练地掌握后,再放在一起进行字形和笔顺上的比较、区分,此时学生书写的习惯已经形成,就不用担心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了。
(作者单位:安徽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令人纠结的三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