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
作者/路国庆
问题之一:复制词典式
所谓“复制词典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主要依靠工具书中现成的词义,不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探究。
【案例】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师:“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中的注释是“像在平地上走一样,稳稳当当的”。
师:正确。从这个词可见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高超。他是一下子掌握了这种本领吗?
生:不是的,他是在长期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
师:由此,你想到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挑战的人。
师:由此可见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诊断】从文末“如履平地”这一词着手分析艄公的不畏艰险,切入点完全正确。但执教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关键词,没有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开去,仅是让学生对词典中词义简单复制,就直接回答艄公是个怎样的人,小结艄公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的词语教学显然是生硬肤浅、不到位的。
【对策】实践证明,教学词语时不需要过分执著于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应把词语的意思与词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在教学“如履平地”这一词时,教者如果不是匆忙地揭示词义,而是让学生思考:艄公眼里的“平地”其实指什么?就是“浊浪排空”、“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惊涛骇浪”……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艄公是怎样“如履平地”的?“专心致志地撑”“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如果再配以音乐《黄河大合唱》,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艄公在激流中镇定自如奋勇前行的场景,“黄河的主人”的崇高形象就会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华。
问题二:蜻蜓点水式
所谓“蜻蜓点水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对准确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词语,不进行深入的探讨,浅尝辄止。
【案例】苏教版三上《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早晨的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闪亮、圆润。
师:像什么?
生:像水晶、钻石、珍珠。
师:漂亮吗?
生:漂亮。
(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
【诊断】让学生了解小露珠“晶莹、闪亮、圆润”的三大特点是全文的一个重点。这位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感受重点字词,但是学生对这三个词的品评、感悟是流于表面的,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到小露珠的外形美的。
【对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本课之前,教者可以选择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带领学生观察花丛中、庄稼地的小露珠,拍上几张照片,以加深学生对露珠更为真切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再说说观察到的小露珠的样子,让他们比较曾经见过的水晶、钻石、珍珠,此时播放拍摄的一些露珠的照片,“晶莹,闪亮、圆润”的小露珠在学生心中的美感会逐渐形成,学生在“喷啧”的赞叹声中就能真正体验小露珠的美。
问题三:断章取义式
所谓“断章取义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及与课文主旨内在的联系,仅是理解词语表层之意,不能深入解读。
【案例】苏教版六上《船长》教学片段: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沉沉夜雾”是什么意思吗?
生:形容夜晚的雾气弥漫而又浓厚。
师:读课文后,你知道这天哈尔威船长、船员、乘客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生1:乘客遇险,船员们抢救乘客。
生2:船长维持秩序,指挥船员使乘客们安全脱险。
生3:船长为了其他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师:真不错,你们弄清了“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哈尔威船长指挥船员救乘客而牺牲了自己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图示法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生都埋头画示意图)
师:画好后,再请大家读几遍。
(学生又开始反复地读)
【诊断】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fanwen.oyaya.net)感受体悟人物(船长)的精神品质是这一课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这位教师是很努力地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设计教学的,但是他却忽略了天气和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学生对“沉沉夜雾”的理解显然是表层之意,这样设计是不周全的。因为沉沉夜雾,“诺曼底”号才会与“玛丽”号巨轮相撞,险情发生,加之在夜晚,乘客们才会更加惊慌失措;因为沉沉夜雾,才使得救援缓慢而惊险,才愈加体现出船长的镇定与勇敢;正是因为沉沉夜雾,船长才“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切都与“沉沉夜雾”密切相关。
【对策】重点词语往往折射出文章一个段落的内在联系或主旨,深入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这位教师能一下子扣住“沉沉夜雾”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词语,一点突破,让学生猜想:在这样的天气下船在大海里航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大白天,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一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沉沉夜雾”这类具有辐射作用的词,把它们作为全文的切入点,不仅解读该词的语表之意,还要深掘它与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该词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问,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河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412.html
作者/路国庆
问题之一:复制词典式
所谓“复制词典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主要依靠工具书中现成的词义,不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挖掘和探究。
【案例】苏教版四下《黄河的主人》教学片段:
师:“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中的注释是“像在平地上走一样,稳稳当当的”。
师:正确。从这个词可见艄公驾驶羊皮筏子技术高超。他是一下子掌握了这种本领吗?
生:不是的,他是在长期的风浪中锻炼出来的。
师:由此,你想到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是个意志坚强的人,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挑战的人。
师:由此可见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诊断】从文末“如履平地”这一词着手分析艄公的不畏艰险,切入点完全正确。但执教者并没有很好地抓住这个关键词,没有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开去,仅是让学生对词典中词义简单复制,就直接回答艄公是个怎样的人,小结艄公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的词语教学显然是生硬肤浅、不到位的。
【对策】实践证明,教学词语时不需要过分执著于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应把词语的意思与词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由一个词语想开去,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在教学“如履平地”这一词时,教者如果不是匆忙地揭示词义,而是让学生思考:艄公眼里的“平地”其实指什么?就是“浊浪排空”、“汹涌的激流”、“波浪滔滔的黄水”、“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惊涛骇浪”……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艄公是怎样“如履平地”的?“专心致志地撑”“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如果再配以音乐《黄河大合唱》,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艄公在激流中镇定自如奋勇前行的场景,“黄河的主人”的崇高形象就会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华。
问题二:蜻蜓点水式
所谓“蜻蜓点水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对准确理解课文很有帮助的词语,不进行深入的探讨,浅尝辄止。
【案例】苏教版三上《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早晨的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
生:晶莹、闪亮、圆润。
师:像什么?
生:像水晶、钻石、珍珠。
师:漂亮吗?
生:漂亮。
(之后让学生朗读课文)
【诊断】让学生了解小露珠“晶莹、闪亮、圆润”的三大特点是全文的一个重点。这位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感受重点字词,但是学生对这三个词的品评、感悟是流于表面的,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到小露珠的外形美的。
【对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本课之前,教者可以选择一个太阳初升的早晨,带领学生观察花丛中、庄稼地的小露珠,拍上几张照片,以加深学生对露珠更为真切的感性认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再说说观察到的小露珠的样子,让他们比较曾经见过的水晶、钻石、珍珠,此时播放拍摄的一些露珠的照片,“晶莹,闪亮、圆润”的小露珠在学生心中的美感会逐渐形成,学生在“喷啧”的赞叹声中就能真正体验小露珠的美。
问题三:断章取义式
所谓“断章取义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字词时,不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及与课文主旨内在的联系,仅是理解词语表层之意,不能深入解读。
【案例】苏教版六上《船长》教学片段: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沉沉夜雾”是什么意思吗?
生:形容夜晚的雾气弥漫而又浓厚。
师:读课文后,你知道这天哈尔威船长、船员、乘客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生1:乘客遇险,船员们抢救乘客。
生2:船长维持秩序,指挥船员使乘客们安全脱险。
生3:船长为了其他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师:真不错,你们弄清了“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哈尔威船长指挥船员救乘客而牺牲了自己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图示法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来。
(生都埋头画示意图)
师:画好后,再请大家读几遍。
(学生又开始反复地读)
【诊断】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fanwen.oyaya.net)感受体悟人物(船长)的精神品质是这一课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这位教师是很努力地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设计教学的,但是他却忽略了天气和所发生的事件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学生对“沉沉夜雾”的理解显然是表层之意,这样设计是不周全的。因为沉沉夜雾,“诺曼底”号才会与“玛丽”号巨轮相撞,险情发生,加之在夜晚,乘客们才会更加惊慌失措;因为沉沉夜雾,才使得救援缓慢而惊险,才愈加体现出船长的镇定与勇敢;正是因为沉沉夜雾,船长才“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一切都与“沉沉夜雾”密切相关。
【对策】重点词语往往折射出文章一个段落的内在联系或主旨,深入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这位教师能一下子扣住“沉沉夜雾”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词语,一点突破,让学生猜想:在这样的天气下船在大海里航行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大白天,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一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沉沉夜雾”这类具有辐射作用的词,把它们作为全文的切入点,不仅解读该词的语表之意,还要深掘它与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开拓该词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问,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河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问题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