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教学应抓好“三言”
。
精彩的文章往往与完美的结构分不开。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同时反复照应标题,使文章贯通一气,浑然一体。这样完美的文章结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掌握,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这样的结构呢?就是模仿,就是反复的练习。吕叔湘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他又说:“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进行文章篇章结构的训模仿练,学生作文的篇章结构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对学生进行言之有序作文训练的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列提纲。现在,不少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提笔就写,其结果往往是写到最后,不是四不像,没有文体,就是把握不了字数,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时练兵的时候,没有进行列提纲的训练。考场作文,时间短暂,不打草稿无可厚非,但必须让学生预先列好提纲。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上面所说的言而无序的现象。列提纲,就是以纲目的形式把文章的运思过程、写作的详略安排、材料的取舍等以简要的文字记录下来。它能把主观思想视觉化,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写作内容具有条理性、严密性,对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言之有昧
言之有味解决的是文章美起来的问题。这种要求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有点高了。但是如果想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的作文美起来。毕竟不少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这时就该指导学生按步骤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是一种对文章写作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语文教学积淀下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写道:“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方人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学生经过反复的修改,会逐渐明白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积累写作经验。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修改什么呢?用唐彪的话说,就是“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依依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瑕疵稀少。倘一时潦草,便而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步骤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要做到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文章通顺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关于写作技巧的论述很多,其实最适合学生的无非是几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灌输一些深奥的术语,教师也没有炫耀的必要,无须摆出那样高深的姿态。那样只会让学生愈来愈害怕写作。平时进行写作指导时,只要抓好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就可以了。
以记叙为例,有顺叙、插叙、倒叙。一些老师会批评学生的作文平铺直叙,没有起伏,不够曲折。其实直叙并没有什么不好,《桃花源记》这样文质精美的文章,不就是采用直叙的方式吗!王鼎钧在他的《作文三书》里说道:“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用直叙的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中学生基本上都会直叙,都能叙述出一件比较完整的事情。所欠缺的往往是一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起落、详略、表里。教师如能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详加指导,怎么还会发愁言之无味呢?
再比如,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描写手段欠缺。抓好学生的描写,重点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比喻、烘托、想象。以比喻为例,这应该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了,可能很多学生不屑使用,或者说老师们也不屑指导。但是修辞手法用得好,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就可以将学生写得平淡的句子拿过来引导他去写写比喻句。
当然,作文教学的方法很多,无论用什么方法切忌“大”而“空”,要实实在在地发现学生作文的症结,并能切实有效地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223800 《记叙文写作教学应抓好“三言”》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537.html
精彩的文章往往与完美的结构分不开。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作者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同时反复照应标题,使文章贯通一气,浑然一体。这样完美的文章结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掌握,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这样的结构呢?就是模仿,就是反复的练习。吕叔湘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他又说:“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意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进行文章篇章结构的训模仿练,学生作文的篇章结构将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对学生进行言之有序作文训练的另外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列提纲。现在,不少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提笔就写,其结果往往是写到最后,不是四不像,没有文体,就是把握不了字数,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时练兵的时候,没有进行列提纲的训练。考场作文,时间短暂,不打草稿无可厚非,但必须让学生预先列好提纲。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上面所说的言而无序的现象。列提纲,就是以纲目的形式把文章的运思过程、写作的详略安排、材料的取舍等以简要的文字记录下来。它能把主观思想视觉化,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写作内容具有条理性、严密性,对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言之有昧
言之有味解决的是文章美起来的问题。这种要求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有点高了。但是如果想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的作文美起来。毕竟不少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这时就该指导学生按步骤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是一种对文章写作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文章不厌千回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语文教学积淀下来的一条宝贵经验,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写道:“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方人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学生经过反复的修改,会逐渐明白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积累写作经验。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修改什么呢?用唐彪的话说,就是“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依依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瑕疵稀少。倘一时潦草,便而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步骤修改自己的作文。首先要做到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文章通顺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写作技巧的问题。关于写作技巧的论述很多,其实最适合学生的无非是几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完全没有必要给学生灌输一些深奥的术语,教师也没有炫耀的必要,无须摆出那样高深的姿态。那样只会让学生愈来愈害怕写作。平时进行写作指导时,只要抓好一些常见的写作技巧就可以了。
以记叙为例,有顺叙、插叙、倒叙。一些老师会批评学生的作文平铺直叙,没有起伏,不够曲折。其实直叙并没有什么不好,《桃花源记》这样文质精美的文章,不就是采用直叙的方式吗!王鼎钧在他的《作文三书》里说道:“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用直叙的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中学生基本上都会直叙,都能叙述出一件比较完整的事情。所欠缺的往往是一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起落、详略、表里。教师如能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详加指导,怎么还会发愁言之无味呢?
再比如,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描写手段欠缺。抓好学生的描写,重点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比喻、烘托、想象。以比喻为例,这应该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了,可能很多学生不屑使用,或者说老师们也不屑指导。但是修辞手法用得好,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就可以将学生写得平淡的句子拿过来引导他去写写比喻句。
当然,作文教学的方法很多,无论用什么方法切忌“大”而“空”,要实实在在地发现学生作文的症结,并能切实有效地对症下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青华中学( 223800 《记叙文写作教学应抓好“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