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与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改革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改革
蔡爱国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 大学语文应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相结合,这一结合将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考核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被一一纳入考核体系,大学语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也为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大学语文;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71-03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逐步走向深入,诸多教学研究者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讨。其中王步高先生的《大学语文应先行迈入高校研究性教学殿堂》Ⅲ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应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结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必须要注意到,没有考核,教学势必将趋于无效,大学语文的考核不但是重要的,而且课程考核与教学改革是应该同步更新的。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以使新的教学理念能落到实处。
1 考核思路应与教学目标的变革相适应
提倡大学语文的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正确设定。事实上,之所以要提大学语文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是因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纸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早己不符合教学研究界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当然也不符合研究性教学的需求。
一直以来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诸多讨论。在讨论中,有主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主张强调母语教育,也有主张实用技能的培养,很多主张者都在着力论述自己所推崇的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这几个方面之间并不矛盾,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价值。人文素养、母语水平、写作技能,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中国青年所应当具备的。如果一门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如此之多的东西,那么,无疑这门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正在逐步形成共识。既然以上所列的这些方面都有其价值且并不矛盾,那么,将它们均纳入教学目标,显然将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获得更多的认同。杨志坚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我把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供大家参考。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这一表述无疑是非常精当的。当更具包容性地将人文素养、母语水平、实践能力这几个关键词都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去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反而更有层次感,避免了课程设计的偏狭和思考不周。而最为关键的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相比传统的课程讲授,研究性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显然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而正逐步形成共识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更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研究性教学将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只是,这一雄心勃勃的教学目标给传统的课程考核出了难题。人文素养如何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母语的学习是否会导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复?一篇小散文或读后感的写作是否可以被理解成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单纯的闭卷考核与教学目标肯定是不匹配的。(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闭卷考试本来就难以评价人文素养,闭卷考试也不能够充分地证明学生对优美母语的感知能力,闭卷考试更不可能兼顾社会对学生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多样化需求。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形式的一种,其存在是有价值的,但若将一次闭卷考试作为一门课程考核的全部,显然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给大学语文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那么,就应该改变以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考核的做法,因为它实在是头重脚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语文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应该体系化。
2 考核内容应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相一致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课程考核也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展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是传授,而是建构,“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现代科学教学把教学目标指向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强调比起科学知识本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这有助于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应反思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大学语文教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不成为问题。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了章节的区分,常见的形式是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主题的引领,在此主题下再选择编排若干优美的文字。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只需按照主题逐一铺排,在每一主题下选择若干篇章精讲,即可大功告成。这样的组织比较简单易行,与此相对应,就有不少同仁提到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问题。课时不足的问题事实上很大程度源自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粗糙。很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呈越来越厚的趋势;大家都希望大学语文能够教更多的篇章,教学研究者也在为到底侧重于哪些内容而进行激烈的争论,毕竟能被选上的每篇课文形式都很美,立意也很好。但这样一来,大学语文何以体现其“大学”的特征?“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课文的选取。”尽管目前诸多的大学语文教材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显示自己篇目选择的与众不同,但是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古今中外文学篇目的讲授方面,甚至更多地局限在字词和文学常识的讲授方面,显然是有欠考虑的。在当前,能够在全校范围统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被允许开设的大学语文课所拥有的课时也不是很多,但更应该看到,很多专业的总课时设置是在逐步缩减的。如果保持现有的教学内容组织的层次不变,而要求增加更多的课时,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丰富的教学内容应与完善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研究性教学的立场相一致。大学语文的教学从来都不排斥对经典篇章的分析,但问题是去分析什么。如果这个问题确定了,那么,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是不必一篇一篇逐次分析的,应该选择最适合的篇目点到为止。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例,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人的发现。“在讲授现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终极目标就是要告诉学生,它在塑造‘人’、表现‘人’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又有哪些不足。”要让学生看到表象,更要让学生透过表象,去领会本质和主流。再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传统文化,但这也不是终点,应该提倡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让学生在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更好更快地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领悟与体察的。如何来进行更好的内容组织?如何顺利实现对学生的引导?这就对大学语文的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性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还有更多要求。有研究者提出,应重视写作训练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无论在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训练上,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系统化学习和训练,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适应学生高层次的文本阅读和书面写作要求这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它还不够全面。阅读、写作自然很重要,口头的交流能力当然也应该被包括于其中,不能让学生学哑巴语文。简而言之,大学语文除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改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573.html
蔡爱国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 大学语文应与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相结合,这一结合将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考核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被一一纳入考核体系,大学语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也为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大学语文;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2012) 06-0071-03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逐步走向深入,诸多教学研究者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讨。其中王步高先生的《大学语文应先行迈入高校研究性教学殿堂》Ⅲ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应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在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结合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必须要注意到,没有考核,教学势必将趋于无效,大学语文的考核不但是重要的,而且课程考核与教学改革是应该同步更新的。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以使新的教学理念能落到实处。
1 考核思路应与教学目标的变革相适应
提倡大学语文的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正确设定。事实上,之所以要提大学语文考核方式的改革,就是因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纸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早己不符合教学研究界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认知,当然也不符合研究性教学的需求。
一直以来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诸多讨论。在讨论中,有主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主张强调母语教育,也有主张实用技能的培养,很多主张者都在着力论述自己所推崇的这一方面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这几个方面之间并不矛盾,而且每一个方面都有其重要的价值。人文素养、母语水平、写作技能,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健康的中国青年所应当具备的。如果一门课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如此之多的东西,那么,无疑这门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正在逐步形成共识。既然以上所列的这些方面都有其价值且并不矛盾,那么,将它们均纳入教学目标,显然将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获得更多的认同。杨志坚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我把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供大家参考。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这一表述无疑是非常精当的。当更具包容性地将人文素养、母语水平、实践能力这几个关键词都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去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这一教学目标反而更有层次感,避免了课程设计的偏狭和思考不周。而最为关键的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相比传统的课程讲授,研究性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显然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而正逐步形成共识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更是符合这一要求的,研究性教学将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只是,这一雄心勃勃的教学目标给传统的课程考核出了难题。人文素养如何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来检查?母语的学习是否会导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复?一篇小散文或读后感的写作是否可以被理解成为写作能力的提升?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单纯的闭卷考核与教学目标肯定是不匹配的。(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闭卷考试本来就难以评价人文素养,闭卷考试也不能够充分地证明学生对优美母语的感知能力,闭卷考试更不可能兼顾社会对学生写作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多样化需求。闭卷考试作为考核形式的一种,其存在是有价值的,但若将一次闭卷考试作为一门课程考核的全部,显然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给大学语文提出了一个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那么,就应该改变以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考核的做法,因为它实在是头重脚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大学语文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应该体系化。
2 考核内容应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相一致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课程考核也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展开。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是传授,而是建构,“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现代科学教学把教学目标指向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强调比起科学知识本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应该具有更高的价值。”这有助于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
应反思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组成。大学语文教什么?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不成为问题。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了章节的区分,常见的形式是在每一个章节中都有主题的引领,在此主题下再选择编排若干优美的文字。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只需按照主题逐一铺排,在每一主题下选择若干篇章精讲,即可大功告成。这样的组织比较简单易行,与此相对应,就有不少同仁提到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问题。课时不足的问题事实上很大程度源自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粗糙。很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呈越来越厚的趋势;大家都希望大学语文能够教更多的篇章,教学研究者也在为到底侧重于哪些内容而进行激烈的争论,毕竟能被选上的每篇课文形式都很美,立意也很好。但这样一来,大学语文何以体现其“大学”的特征?“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课文的选取。”尽管目前诸多的大学语文教材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显示自己篇目选择的与众不同,但是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古今中外文学篇目的讲授方面,甚至更多地局限在字词和文学常识的讲授方面,显然是有欠考虑的。在当前,能够在全校范围统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被允许开设的大学语文课所拥有的课时也不是很多,但更应该看到,很多专业的总课时设置是在逐步缩减的。如果保持现有的教学内容组织的层次不变,而要求增加更多的课时,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丰富的教学内容应与完善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研究性教学的立场相一致。大学语文的教学从来都不排斥对经典篇章的分析,但问题是去分析什么。如果这个问题确定了,那么,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是不必一篇一篇逐次分析的,应该选择最适合的篇目点到为止。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例,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人的发现。“在讲授现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终极目标就是要告诉学生,它在塑造‘人’、表现‘人’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又有哪些不足。”要让学生看到表象,更要让学生透过表象,去领会本质和主流。再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传统文化,但这也不是终点,应该提倡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让学生在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更好更快地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由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领悟与体察的。如何来进行更好的内容组织?如何顺利实现对学生的引导?这就对大学语文的执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性教学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还有更多要求。有研究者提出,应重视写作训练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无论在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训练上,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系统化学习和训练,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适应学生高层次的文本阅读和书面写作要求这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它还不够全面。阅读、写作自然很重要,口头的交流能力当然也应该被包括于其中,不能让学生学哑巴语文。简而言之,大学语文除 《研究性教学与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