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走进小语课堂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语课堂
黄沐洁
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618000)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1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及少量古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名句。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在教学中如何着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古诗《示儿》时,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和课堂交流知道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知道陆游的一生大概写了近两万首诗,流传后代的也有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知道《示儿》是他最后一首作品,知道他从幼年到老年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梦想。在教学中通过品读、理解诗歌到阅读大量的他的其他诗作,陆游爱国的一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孩子们的心田。
3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储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来之食”……这些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4拓展课外内容,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广度
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他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了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北京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东北评剧、河南豫剧。更对家乡的川剧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变脸”堪称一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搜集大量资料了解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使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如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家乡四川的羌族碉楼等等。
学校语文组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年级选编了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三、四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唐诗宋词》、《论语》、中华名著;五、六年级进行戏曲欣赏、民居欣赏、茶文化、瓷器文化的指导和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外乐学,定期反馈:每天五分钟的成果展示,一个学期,人人有展示的机会,人人有参与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积累。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5返朴归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语课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603.html
黄沐洁
四川省德阳市岷江东路逸夫学校(618000)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1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唐诗宋词》及少量古文是经编者再三斟酌的经典内容,大都是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篇名句。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么多精品,在教学中如何着手呢?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古诗《示儿》时,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和课堂交流知道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知道陆游的一生大概写了近两万首诗,流传后代的也有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知道《示儿》是他最后一首作品,知道他从幼年到老年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梦想。在教学中通过品读、理解诗歌到阅读大量的他的其他诗作,陆游爱国的一生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孩子们的心田。
3结合课文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储存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廉者的“不受嗟来之食”……这些优美的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4拓展课外内容,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广度
在教学《藏戏》一课时,学生在了解藏戏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他戏曲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了解了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有北京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东北评剧、河南豫剧。更对家乡的川剧有了更多的了解: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川剧变脸”堪称一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搜集大量资料了解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中国民居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使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世界建筑史也较为鲜见。 如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蒙古包、陕西、河南的窑洞、福建的土楼、家乡四川的羌族碉楼等等。
学校语文组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分年级选编了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三、四年级重点指导诵读《唐诗宋词》、《论语》、中华名著;五、六年级进行戏曲欣赏、民居欣赏、茶文化、瓷器文化的指导和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外乐学,定期反馈:每天五分钟的成果展示,一个学期,人人有展示的机会,人人有参与的意识,同时又是一种积累。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5返朴归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 《让传统文化走进小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