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如何描写人物对话
教学生如何描写人物对话
彭红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能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体现文章的主旨。很多时候它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魅力》一文中: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吗哭,傻孩子?”“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 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形象,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且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形象。
可是翻阅我们学生写的作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单一,不管在什么场合,不论是什么人物,一律是××说或××问,写出来的语言干瘪,人物对话不精彩,因此不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谈不上体现文章的主旨。到底如何描写人物的对话呢?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指点。
一、提示语的形式多样
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一般要用到提示语。恰当地变换说话人的位置,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活泼。同时还可以为文章中的人物服务,为主题服务,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提示语的形式有以下四种:
提示语在前面,这是学生们见得最多,说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直白地告诉我们说话的人物,人物关系清楚明白,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鲁智深行侠桃花庄》中:
智深问:“庄上今夜有什么事吧?”太公摇摇头说:“不是你出家人能管的事。”
从对话中我们一眼能知道人物说的话,人物关系清楚。
提示语在中间,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这种形式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魅力》一文中: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提示语后面的话语是对前面的进一步阐明,表现了卡佳为了看这场戏迫切的心情。再如: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脸色忧郁”形象地说明了卡佳在为即将卖掉的汤姆叔叔的命运深切地担忧。对前面的语言作进一步的补充、解释、说明。
提示语在后面,引语在前,提示语
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所说的话。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 课《魅力》一文中: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道。
“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在第一次幕前休息时,卡佳的内心极其郁郁,因为她知道汤姆叔叔在下一幕时就要被拍卖了,想到这,想到汤姆叔叔即将面临悲惨的命运,她不由得小声哭泣,而她的哭泣却引来了邻座秃顶男人的不满,认为她有毛病,父亲只好在旁边作解释。
提示语省略。即把说话人是谁省略掉。这种形式使读者能够根据说话的语言环境清楚地知道话是谁说的。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1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
就在这时,舰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舰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20 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副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从这段语言描写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是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之间的对话,简洁的语言,果断的语气,使船长英勇、伟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在提示语中添加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
在了解、掌握提示语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之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提示语中适时地增加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还能够丰满人物形象,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描写的人物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 课《魅力》一文中: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200 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他卖掉!……好爸爸!…… 《教学生如何描写人物对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728.html
彭红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能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体现文章的主旨。很多时候它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魅力》一文中: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吗哭,傻孩子?”“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 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形象,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且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形象。
可是翻阅我们学生写的作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形式单一,不管在什么场合,不论是什么人物,一律是××说或××问,写出来的语言干瘪,人物对话不精彩,因此不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谈不上体现文章的主旨。到底如何描写人物的对话呢?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指点。
一、提示语的形式多样
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一般要用到提示语。恰当地变换说话人的位置,能够避免单调乏味的陈述,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活泼。同时还可以为文章中的人物服务,为主题服务,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提示语的形式有以下四种:
提示语在前面,这是学生们见得最多,说得最多,写得最多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直白地告诉我们说话的人物,人物关系清楚明白,提示语后面用冒号。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0课《鲁智深行侠桃花庄》中:
智深问:“庄上今夜有什么事吧?”太公摇摇头说:“不是你出家人能管的事。”
从对话中我们一眼能知道人物说的话,人物关系清楚。
提示语在中间,即提示语在两个引语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这种形式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课《魅力》一文中: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提示语后面的话语是对前面的进一步阐明,表现了卡佳为了看这场戏迫切的心情。再如: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脸色忧郁”形象地说明了卡佳在为即将卖掉的汤姆叔叔的命运深切地担忧。对前面的语言作进一步的补充、解释、说明。
提示语在后面,引语在前,提示语
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所说的话。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 课《魅力》一文中: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道。
“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在第一次幕前休息时,卡佳的内心极其郁郁,因为她知道汤姆叔叔在下一幕时就要被拍卖了,想到这,想到汤姆叔叔即将面临悲惨的命运,她不由得小声哭泣,而她的哭泣却引来了邻座秃顶男人的不满,认为她有毛病,父亲只好在旁边作解释。
提示语省略。即把说话人是谁省略掉。这种形式使读者能够根据说话的语言环境清楚地知道话是谁说的。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21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
就在这时,舰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舰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
“20 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副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面前,你就开枪打死他。”
从这段语言描写中,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是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之间的对话,简洁的语言,果断的语气,使船长英勇、伟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二、在提示语中添加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
在了解、掌握提示语的四种不同表现形式之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提示语中适时地增加一些表现人物神态、动作的词语,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还能够丰满人物形象,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描写的人物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5 课《魅力》一文中: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200 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他卖掉!……好爸爸!…… 《教学生如何描写人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