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让习作充满童真
回归儿童,让习作充满童真
作者/夏 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两节习作课结束以后,学生终于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习作,可在上交习作之前,总有学生在用他们稚嫩的手指,在习作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数着文章总共写了多少字,然后兴奋地叫着:“耶,我写了××字!”好像字数写得多了,就是一篇美文。每当看到学生这“如释重负”的神情,我总有种心疼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学生的习作?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用此话来描述当前的习作教学也许并不为过。当前的习作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习作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习作中总是充斥着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思想,充斥着一些大人腔和套话。实际上教师应该明确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归根结底一句话:习作应回归儿童,充满童真。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习作,经常要求孩子把习作写得有意义,要让人深受感动。这些要求常常让孩子望而生畏。其实,学生眼中的生活和成人眼中的生活区别很大。对于那些国家大事,如美国总统大选、国际金融危机、战争等等,这些成人关注的事情,孩子听起来可能是哈欠连天,远不如他手里的乒乓球、植物大战僵尸等更有趣。这些在大人眼里是鸡毛蒜皮、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在学生的眼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能产生不同的情趣。孩子感兴趣的经常是那些“有趣的事、可笑的事、恐惧的事、恶作剧……”这些事情让孩子写出来会特别顺畅,而且充满童真、童趣。
请看一位四年级学生写的习作《寒假的炮》:
寒假的炮
在老家过年,除了年三十晚上拿压岁钱之外,最开心的就是放“黑蜘蛛”擦炮了。
在老家过年,只要一出门,就能听到零星的小炮声。只要我一出门,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找我玩。他们送我好多“黑蜘蛛”擦炮,然后一起满村子跑。烟盒呀,牛奶盒呀,树枝上的虫洞呀,只要有个小洞,点燃一个擦炮扔进去,“嘭”的一声,它们就被炸开了花。
有时候,我们会把擦炮塞进一个盒子里,扔下河,“扑——”擦炮就会把河水炸出个洞。
下雪的时候,玩擦炮更加有趣。把擦炮埋进雪堆里,炸飘了层层白雪。
我们还会玩“定时炸炮”:找一个和炮平行的石头,点一根香放在上面。等香烧到了炮附近,就会点燃炮,“嘭”,如果这时正好有人在旁边,肯定会吓一大跳。哈哈哈!
这篇习作,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特别是男孩子的生活。他们喜欢玩鞭炮,而且常搞恶作剧。至于安全问题,他们才不管呢,只管让自己开心就行。而且他们也会动脑筋,想尽一切方式去玩,炸纸盒、炸河水、炸雪、定时炸炮……只要他们能想到的玩法,都要去试一试。这才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只有真实记录学生的现实生活,习作才能回归儿童。再如:班级学生经常玩的有趣的:斗橡皮、斗尺子。照成人的想法,橡皮、尺子都是文具,有什么好玩的。可是,学生却把它们当成了玩具,在课间玩得不亦乐乎,而且还有许多种玩法。这些就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而且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儿童的习作就应该这样生动活泼、童趣盎然,充满遐想和灵性。我们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心灵绘就的“涂鸦之作”,而应充分尊重并呵护这些积淀在文字背后的生命活力和童真。
二、回归儿童的诉求
我们提倡儿童习作,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实际,尊重儿童的要求:淡化命题、淡化技巧、淡化规则。让儿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儿童用童眼看世界,用童语说感受,用童趣描绘生活,让童趣盈溢纸间。不能用成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学生。一句话,儿童习作,要让童心飞扬。
如,有一位学生写他的爸爸:
我怕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名海员,长得高大魁梧。
他经常不在家,偶尔回到家,我看到他就很害怕。他从来不对我笑,也很少和我说话。我学习很差,每次他出差回来问我的成绩,我总是不敢说,他问过妈妈以后,就会朝我发火,有时还打我。去年,我有了一个小妹妹,他就更不喜欢我了。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画画,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画画。
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爸爸永远出差,不回家。
这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写的习作,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渴望父爱。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结尾处孩子“希望爸爸永远不回家”,这是真的吗?其实她是缺少爸爸的爱,她渴求得到爸爸更多的关注和疼爱。(语文教学论文 《回归儿童,让习作充满童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841.html
作者/夏 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两节习作课结束以后,学生终于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习作,可在上交习作之前,总有学生在用他们稚嫩的手指,在习作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数着文章总共写了多少字,然后兴奋地叫着:“耶,我写了××字!”好像字数写得多了,就是一篇美文。每当看到学生这“如释重负”的神情,我总有种心疼的感觉,难道这就是学生的习作?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用此话来描述当前的习作教学也许并不为过。当前的习作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习作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习作中总是充斥着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思想,充斥着一些大人腔和套话。实际上教师应该明确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归根结底一句话:习作应回归儿童,充满童真。
一、回归儿童的生活
传统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写习作,经常要求孩子把习作写得有意义,要让人深受感动。这些要求常常让孩子望而生畏。其实,学生眼中的生活和成人眼中的生活区别很大。对于那些国家大事,如美国总统大选、国际金融危机、战争等等,这些成人关注的事情,孩子听起来可能是哈欠连天,远不如他手里的乒乓球、植物大战僵尸等更有趣。这些在大人眼里是鸡毛蒜皮、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在学生的眼里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能产生不同的情趣。孩子感兴趣的经常是那些“有趣的事、可笑的事、恐惧的事、恶作剧……”这些事情让孩子写出来会特别顺畅,而且充满童真、童趣。
请看一位四年级学生写的习作《寒假的炮》:
寒假的炮
在老家过年,除了年三十晚上拿压岁钱之外,最开心的就是放“黑蜘蛛”擦炮了。
在老家过年,只要一出门,就能听到零星的小炮声。只要我一出门,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找我玩。他们送我好多“黑蜘蛛”擦炮,然后一起满村子跑。烟盒呀,牛奶盒呀,树枝上的虫洞呀,只要有个小洞,点燃一个擦炮扔进去,“嘭”的一声,它们就被炸开了花。
有时候,我们会把擦炮塞进一个盒子里,扔下河,“扑——”擦炮就会把河水炸出个洞。
下雪的时候,玩擦炮更加有趣。把擦炮埋进雪堆里,炸飘了层层白雪。
我们还会玩“定时炸炮”:找一个和炮平行的石头,点一根香放在上面。等香烧到了炮附近,就会点燃炮,“嘭”,如果这时正好有人在旁边,肯定会吓一大跳。哈哈哈!
这篇习作,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特别是男孩子的生活。他们喜欢玩鞭炮,而且常搞恶作剧。至于安全问题,他们才不管呢,只管让自己开心就行。而且他们也会动脑筋,想尽一切方式去玩,炸纸盒、炸河水、炸雪、定时炸炮……只要他们能想到的玩法,都要去试一试。这才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只有真实记录学生的现实生活,习作才能回归儿童。再如:班级学生经常玩的有趣的:斗橡皮、斗尺子。照成人的想法,橡皮、尺子都是文具,有什么好玩的。可是,学生却把它们当成了玩具,在课间玩得不亦乐乎,而且还有许多种玩法。这些就是学生很好的习作素材,而且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儿童的习作就应该这样生动活泼、童趣盎然,充满遐想和灵性。我们切不可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心灵绘就的“涂鸦之作”,而应充分尊重并呵护这些积淀在文字背后的生命活力和童真。
二、回归儿童的诉求
我们提倡儿童习作,就是要符合儿童的实际,尊重儿童的要求:淡化命题、淡化技巧、淡化规则。让儿童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儿童用童眼看世界,用童语说感受,用童趣描绘生活,让童趣盈溢纸间。不能用成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学生。一句话,儿童习作,要让童心飞扬。
如,有一位学生写他的爸爸:
我怕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名海员,长得高大魁梧。
他经常不在家,偶尔回到家,我看到他就很害怕。他从来不对我笑,也很少和我说话。我学习很差,每次他出差回来问我的成绩,我总是不敢说,他问过妈妈以后,就会朝我发火,有时还打我。去年,我有了一个小妹妹,他就更不喜欢我了。我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画画,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总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画画。
有的时候,我真的希望爸爸永远出差,不回家。
这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写的习作,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多么渴望父爱。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结尾处孩子“希望爸爸永远不回家”,这是真的吗?其实她是缺少爸爸的爱,她渴求得到爸爸更多的关注和疼爱。(语文教学论文 《回归儿童,让习作充满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