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话题策划
潘文彬(特级教师)
参与人员
潘文彬语文工作室成员
策划人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了。它对习作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回到“课标”语境上来,聚焦“课标”的变与不变,准确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科学地把握习作教学方向,切实地转化习作教学行为,提高习作教学效益,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一种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里,我们尝试着用“课标”的语境和实践的经验来探讨有关习作教学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习作教学的深入思考。
回归生态 快意表达
潘文彬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小学习作重在降低写作的难度,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自信心。为此,我们要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习作的内涵,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命状态。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具有唯一性,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兴趣和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能够关注每一位儿童的生命诉求,能够心怀宽容和赏识,守护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切实消除儿童对习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儿童都享受到生命的愉悦和习作的快乐。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活状态。自由快乐、好奇幻想、游戏模仿是儿童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儿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这样一种闲暇和惬意的游戏生活,习作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起来,因为习作就是儿童记载自己平日生活状态的一种需要。曾经读过《遥远的声音》这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正彦生活不由自己掌握,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能否玩一会儿,不幸被汽车撞死了。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我能玩会儿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给我触动很大: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保卫“童年”,让儿童在成人之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过上本该属于儿童自己的欢乐、自由、有尊严的闲暇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更是习作回归儿童生态的应然状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自己的生长状态。儿童的成长是一种自然而又舒缓的过程。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的生长状态的一种表达,它需要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心。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习作应该是无忌童言的自然流淌,是本真童心的自然飞扬,是童话的世界,是诗意的殿堂,是自由的王国。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外国阿姨。这两位外国阿姨也是女的,长得很漂亮。”这两句话在成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阿姨本来就是女的嘛,这样写不是废话吗?岂不知,这就是儿童的认识、儿童的发现。他原以为身边的阿姨是女的,现在见到了外国的阿姨,发现外国的阿姨也是女的。由此不难看出,这位孩子对“阿姨”已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写了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实,这两句话用词造句精当妥帖,尤其是“也”字道出这位孩子的一种新的发现。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对这两句话大加赞赏,说他观察细致,把话写得很通畅。这样评价,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是恰如其分的。试想,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通顺流畅的语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现在这么写就是“天使在说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话语方式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不会在这么说了,什么年龄的儿童说什么样的话,这是值得珍视的。其实,这就是生长,就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是违反不得的!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救赎与皈依。我们只有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会在实践中按照儿童习作的自身规律行事,关注儿童的生命诉求,体现儿童习作的价值追寻,让习作教学走向“左右逢源”、科学高效的境界。
习作,“秀”出儿童的生活
周爱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说明了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一意一文”的过程。“物”指生活与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意”指人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想,“文”指语言和表达。没有“物”,就不可能有“意”,更不可能有“文”。“物”要实施向“意”的转化,必须做到“心”与“物”的彼此契合,这一过程是体验的过程。儿童的习作就是“秀”生活,也就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看到、听到、想到、体验到的描述出来。儿童用我手写我口,用我口说我心,才能“秀”出他们真实的生活。
一、习作不是生活“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而在习作教学中,许多老师会用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学生,会刻意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制造一些生活场景,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记录。这样看来,学生确实易于动笔了,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却是儿童习作的大忌。
罗丹曾说过:“其实孩子的眼睛有时比成年人更加敏锐,更加独特,他们的视野,所包容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儿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成人以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而习作不神圣,也不玄乎,应该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的,不是老师给予的。在老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的习作,就有“作秀”的嫌疑。虽然能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下炊”的一时之急,但是学生习作是长久之计,没有自己的生活,光靠老师“给”和“挤”,那习作依然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依然处于习作的“米”荒中,最终只能作无病之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儿童的习作绝对不是生活“秀”,而是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分泌出来的,是一种需要,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是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或内容虚假、刻意模仿的。教师不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生活才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习作教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二、习作是“秀”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作无病之呻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地说出来、写下来。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是用“我手写我心”记录生活、浓缩生活,是生活的见证。
学生情感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也是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而习作正是儿童求真立诚的一种历练,是他们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自然倾吐。这里,不妨来看一位学生写的习作: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是我们这学期第一节社团课,也是各个社团确定人数的一节课。我最想参加足球社团了,上学期就没参加成。当我满心欢喜找到高老师时才知道人满了,我非常失望。那现在怎么办呢?“去科学社团。”小顾说。许老师说:“人已满了。怎么,你们想参加科学社团?下学期吧!”我俩只好耷拉着脑袋走出科学教室。就在这时,英语老师走过来笑着问:“你俩有什么事吗?”我们说了自己的想法,英语老师说:“到英语社团来吧!”我想了想说:“老师,我的英语不好,我就不参加了……”我还没说完,数学老师来了,她让我们到魔方社团。我想,魔方社团都是要靠智慧来完成的,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同学来参加的。我学习不好,肯定玩不起来,我就不去丢人了……
记录自己的真切感受,那是最自然的美。这段文字语言自然、顺畅,记录的是儿童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反应的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童言无忌,儿童身上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可贵天性,纯得可爱,真得可贵,这也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提到,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是啊,儿童不缺乏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习作就是让儿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生活中最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有让儿童拥有了放飞童心的自由,任真情在笔端自由流淌,“秀”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秀”好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才会异彩纷呈。
习作,儿童的创意表达
罗红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习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呢?
一、培养求异思维:在求新求异中学会创造性表达
古人云:“一树梅花万首诗。”苏轼《题西林壁》诗中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选择的角度不同,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性状、面貌也会不同。学生习作时,通常会受到某种习惯和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从广泛的生活中选取习作的素材。比如,写《游中央公园》时,我问学生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852.html
话题策划
潘文彬(特级教师)
参与人员
潘文彬语文工作室成员
策划人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了。它对习作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回到“课标”语境上来,聚焦“课标”的变与不变,准确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科学地把握习作教学方向,切实地转化习作教学行为,提高习作教学效益,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秉持的一种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里,我们尝试着用“课标”的语境和实践的经验来探讨有关习作教学的问题,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习作教学的深入思考。
回归生态 快意表达
潘文彬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写作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小学习作重在降低写作的难度,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自信心。为此,我们要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习作的内涵,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命状态。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具有唯一性,他们的天赋和秉性、兴趣和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认知能力、兴趣和关注点也是不相同的。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生命状态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能够关注每一位儿童的生命诉求,能够心怀宽容和赏识,守护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激发儿童的悟性,张扬儿童的个性,切实消除儿童对习作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情感,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儿童都享受到生命的愉悦和习作的快乐。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活状态。自由快乐、好奇幻想、游戏模仿是儿童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儿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这样一种闲暇和惬意的游戏生活,习作就会变得简单容易起来,因为习作就是儿童记载自己平日生活状态的一种需要。曾经读过《遥远的声音》这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正彦生活不由自己掌握,想游玩得请示妈妈。假期来临了,表哥悠闲地去钓鱼,而正彦却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小时的电车去上辅导班。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请示能否玩一会儿,不幸被汽车撞死了。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路过,听见正彦对着电话向妈妈说:“我能玩会儿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响了,果然是正彦那犹疑的声音:“……我玩什么好呢?”表哥对着话筒悄声而又坚定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电话。这篇小说,给我触动很大:一个被剥夺了游玩权利的孩子,死后的灵魂也无所寄托,也不得安宁。保卫“童年”,让儿童在成人之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过上本该属于儿童自己的欢乐、自由、有尊严的闲暇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更是习作回归儿童生态的应然状态!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就是要让习作回归儿童自己的生长状态。儿童的成长是一种自然而又舒缓的过程。习作就是儿童记录自己的生长状态的一种表达,它需要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孩子,你慢慢来”的定力和耐心。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习作应该是无忌童言的自然流淌,是本真童心的自然飞扬,是童话的世界,是诗意的殿堂,是自由的王国。一天,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写了这样两句话:“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外国阿姨。这两位外国阿姨也是女的,长得很漂亮。”这两句话在成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阿姨本来就是女的嘛,这样写不是废话吗?岂不知,这就是儿童的认识、儿童的发现。他原以为身边的阿姨是女的,现在见到了外国的阿姨,发现外国的阿姨也是女的。由此不难看出,这位孩子对“阿姨”已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写了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其实,这两句话用词造句精当妥帖,尤其是“也”字道出这位孩子的一种新的发现。这位学生的语文老师对这两句话大加赞赏,说他观察细致,把话写得很通畅。这样评价,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是恰如其分的。试想,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通顺流畅的语言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现在这么写就是“天使在说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话语方式自然就会发生变化,不会在这么说了,什么年龄的儿童说什么样的话,这是值得珍视的。其实,这就是生长,就是一种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是违反不得的!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救赎与皈依。我们只有对此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会在实践中按照儿童习作的自身规律行事,关注儿童的生命诉求,体现儿童习作的价值追寻,让习作教学走向“左右逢源”、科学高效的境界。
习作,“秀”出儿童的生活
周爱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说明了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叶圣陶指出,作文是一个“物一意一文”的过程。“物”指生活与自然、社会中的种种现象、事物,“意”指人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想,“文”指语言和表达。没有“物”,就不可能有“意”,更不可能有“文”。“物”要实施向“意”的转化,必须做到“心”与“物”的彼此契合,这一过程是体验的过程。儿童的习作就是“秀”生活,也就是通过文字将自己看到、听到、想到、体验到的描述出来。儿童用我手写我口,用我口说我心,才能“秀”出他们真实的生活。
一、习作不是生活“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儿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而在习作教学中,许多老师会用一些条条框框要求学生,会刻意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制造一些生活场景,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记录。这样看来,学生确实易于动笔了,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却是儿童习作的大忌。
罗丹曾说过:“其实孩子的眼睛有时比成年人更加敏锐,更加独特,他们的视野,所包容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儿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成人以前应该活得像儿童的样子。而习作不神圣,也不玄乎,应该是儿童记载自己生命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的,不是老师给予的。在老师的“安排”和“引导”下的习作,就有“作秀”的嫌疑。虽然能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下炊”的一时之急,但是学生习作是长久之计,没有自己的生活,光靠老师“给”和“挤”,那习作依然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依然处于习作的“米”荒中,最终只能作无病之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儿童的习作绝对不是生活“秀”,而是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分泌出来的,是一种需要,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是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或内容虚假、刻意模仿的。教师不能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生活才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习作教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二、习作是“秀”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学生的习作做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不作无病之呻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提起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地说出来、写下来。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是用“我手写我心”记录生活、浓缩生活,是生活的见证。
学生情感的真实反映,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也是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而习作正是儿童求真立诚的一种历练,是他们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受世界、童言表达世界的自然倾吐。这里,不妨来看一位学生写的习作: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是我们这学期第一节社团课,也是各个社团确定人数的一节课。我最想参加足球社团了,上学期就没参加成。当我满心欢喜找到高老师时才知道人满了,我非常失望。那现在怎么办呢?“去科学社团。”小顾说。许老师说:“人已满了。怎么,你们想参加科学社团?下学期吧!”我俩只好耷拉着脑袋走出科学教室。就在这时,英语老师走过来笑着问:“你俩有什么事吗?”我们说了自己的想法,英语老师说:“到英语社团来吧!”我想了想说:“老师,我的英语不好,我就不参加了……”我还没说完,数学老师来了,她让我们到魔方社团。我想,魔方社团都是要靠智慧来完成的,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同学来参加的。我学习不好,肯定玩不起来,我就不去丢人了……
记录自己的真切感受,那是最自然的美。这段文字语言自然、顺畅,记录的是儿童自己最真实的生活,反应的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童言无忌,儿童身上更多地保留着人的可贵天性,纯得可爱,真得可贵,这也是儿童生命季节中最宝贵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提到,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是啊,儿童不缺乏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习作就是让儿童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生活中最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有让儿童拥有了放飞童心的自由,任真情在笔端自由流淌,“秀”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秀”好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才会异彩纷呈。
习作,儿童的创意表达
罗红琴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习作是一种最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呢?
一、培养求异思维:在求新求异中学会创造性表达
古人云:“一树梅花万首诗。”苏轼《题西林壁》诗中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选择的角度不同,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性状、面貌也会不同。学生习作时,通常会受到某种习惯和心理定势的束缚,思维往往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知道从广泛的生活中选取习作的素材。比如,写《游中央公园》时,我问学生 《习作,回归儿童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