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习作的本然
童的想象是多么地大胆而又神奇啊!竟然能想象到在梦中与造字之祖仓颉老人进行对话,而且对话的内容又是那样地富有童趣而又充满着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位同学如此奇妙的想象和超然的智慧怎能不让人折服!是呀,儿童具有自由的天性,他们在想象中无所不能。而沉浸在想象世界中的儿童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想象世界中实现了生命的超越。想象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奇,儿童可以凭借着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尽显他们自己的缪斯天性,开启他们自己的智慧世界。
是的,智慧就是这样在儿童习作中尽情地流淌着。那么,这智慧之源究竟在何方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略有所悟。我认为,智慧之源就在儿童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解放我们的儿童,呵护我们的儿童,还给儿童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放飞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到广袤的自然中去尽情地观赏春花秋月,聆听虫鸣鸟叫,白天与小伙伴一道嬉戏、畅谈,晚上安逸地躺在草地上数着天上那调皮的星星……让他们用那颗童心去洞察这个大干世界,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他们的真情便会被激荡起来,便会有了倾吐心声的欲望,且有着一吐为快的惬意!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开动他们的脑筋,让他们能够像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那样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像孔子遇水必观那样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去体悟做人的真谛…一让他们用那颗童心去思考这个大千世界,品味生活的个中滋味。这样,他们便会顿悟,生活原来是如此地美丽芬芳!生活原本也是内涵丰富的百科全书!不用心读之思之,很难品出它的滋味、悟出它的真谛,也难写出如此具有儿童气息的作文来!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古典的情怀去阅读。利用他们的闲暇,背背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去吸纳那曼妙丰盈的中华文化精髓;读读那经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去感受那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走进安徒生的童话里,去与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共度难忘的圣诞之夜……读书,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接,这种对接能够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大自然的美妙力量悄悄地注入心田。所以,让他们用一种古典情怀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咀嚼辉煌灿烂的人类文化,汲取其精华,就能够抹亮他们的人生底色。而这些本该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少了它,他们就会缺失一些文化的底气;少了它,他们的作文就会因失去灵气而变得平庸。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智慧需要智慧去培养,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培育儿童的智慧。只要生活之水不竭,智慧的溪流总会在儿童习作中汩汩地欢唱!
习作,不在于长而在乎情
题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
又接手了一个六年级新班,我在作文课上问及学生对习作的感受。多数学生抱怨说:“作文真烦!”问其何故。一位女生说:“每次作文都有字数的规定。写完作文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一数,看字数有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如果不够的话,还得把字数凑够了才行。”
这位女生的话,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应和。
我当时就想:规定字数竟然给学生的习作平添了如此的烦恼,而这种烦恼完全是来自老师。如果取消字数的要求,岂不是帮助学生排解了一些畏惧习作的心理负担吗?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习作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淌。在习作中,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明白了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而胡编乱造,说些废话。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这么两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套用这两句话来说,我觉得,习作应该是‘文不在长,有情就行’啊!”说罢,我把“文不在长,有情就行”这8个字写在了黑板上。我指着黑板的这8个大字,继续对同学们说道:“古人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是说作文要强调一个‘情’字,只有‘情动’了,才能够‘辞发’。纵观历史长河,大多数精彩的文章都是‘情动’之后的随意而作,而不是在动笔之前就有写若干字的计划的。比如,宋代王安石写的《读孟尝君传》不过寥寥几十个字,但入木三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试想,如果面对孟尝君这样的历史时空中的一颗恒星,王安石奋笔疾书,写下数千字的冗言,大概就很难有这么精彩了。”
听了我的解说,同学们对习作字数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男生说道:“我原来总是以为作文越长越好,每次写作文总是想方设法把它写长。现在,我才明白作文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一个‘情’字啊!”
“说得太精彩了!其实,只要我们的习作能够充满着真情,就一定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从今天开始,我们的习作就取消字数的限制。”
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说来也怪,自从取消了习作字数的限制后,学生们对习作的兴趣反而浓了起来。一篇篇洋溢着真情的习作从同学们的笔端流淌了出来。
通常情况下,但凡好的习作,往往都是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写成的。取消字数的限制,无疑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松了绑,给了学生一种习作的自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习作的自由,他们的心灵火花就能够自然地迸发出来,内心情感就能够自然地流淌出来,自我意志和创新精神也会自然地释放出来,从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对规定习作字数的要求已经司空见惯了。现在的高考作文,还不是依然有着字数的限制吗?字数的多少已经成了用来衡量学生习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往往认为字数写得多的学生,习作水平就高。考试时,字数多的习作就可以打高分。因而,学生每次习作之前,老师总是要对学生说,这篇习作要达到多少字数,否则就不合格,就得重写。这时,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生面露难色、无奈摇头、怨声一片。其实,当有了字数的限制之后,学生在写作时关注的是如何凑足老师规定的字数,而忽略了如何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难怪有的学生会说:“字数不够,‘的’‘地’‘得’来凑。”如此写作就好似戴着镣铐跳舞,是很难让学生舒展心灵、表达真情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畏惧习作,养成无病呻吟和冗长拖沓“凑字数”的习惯。这种以“字”代“质”,用文章的长短来衡量文章质量的做法,只会泯灭儿童习作的兴趣,扼杀儿童习作的灵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令人高兴的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原先的“40分钟能完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改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这样一改就与“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保持一致了。
其实,童真才是儿童习作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撼人心魄,是因为它“句句都是真心话”(冰心语)。冰心的作品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她的作品中无不透着一种最纯真的情感。取消字数的限制,它的深层意味就是让儿童习作回归到儿童的生态中来,回归到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中来,倡导“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无病呻吟,不胡编乱造。而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文不在长,有情就行”,这是习作教学关爱儿童生命发展的一种应然境界,是习作教学皈依童年本真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儿童习作能够飞扬童心的一种自然结果。
习作,“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题记: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
——曹文轩
作文讲评课上,我请刘顺顺同学读她写的《等待春游》习作:
等待春游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下午,一位同学悄悄地对我说:“我听老师说,明天要去栖霞山春游。”我听了,立刻一蹦三尺高,大声叫道:“真的?太棒了!”我似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全班,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毕竟,作业太多、压力太大,我们在教室太闷了,真想到外面去轻松轻松,我们实在太需要这个时间了。毕竟,现在已是下午,这个日子离我们太近了……
“去栖霞山,确定吗?”“是步行还是乘车?”“春游需要穿校服吗?”“可不可以带羽毛球?”大伙儿手拉着手,有说有笑,一会儿计划这个,一会儿计划那个,有的甚至在拉帮结派,准备玩在一起,扭成一团,玩个痛快……
快放学了,大家看似很平常,平常地上课、平常地做作业……可心里都少不了兴奋与期待,所有人都等待着宣布后再狂欢一把,然而下午就这么平平常常地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平静地过完了一天……
大伙儿都失望极了,甚至连收拾书包都放慢了速度,都希望老师能在这最后的一刹那把她“忘记”的事想起来,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也许这是一个恶作剧,也许这是一个谎言,但这个善意的谎言,毕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
刘顺顺声情并茂地读完了自己的这篇习作。我问同学们:“刘顺顺同学的这篇习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位女生说道:“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在刘顺顺的笔下鲜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这篇习作写得很有意思,这样的作文我最爱听。”
这位女生刚说完,班长就站了起来,反驳道:“这篇习作确实写得很有意思,但是写这样的内容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我觉得,写这样的‘恶作剧’没有意义。”
同样的一篇习作,有的认为写得有意思,有的觉得写得没意义。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
于是,我就问学生们:“刘顺顺同学写的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道:“是真实的。”
“既然是真实的事情,就应该值得去写。刘顺顺同学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情趣。这难道没有意义吗?”我笑着说道。
学生们对我的话都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孩子曾经写了一则关于公鸽子与母鸽子恋爱的故事。在故事中,小作者极其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两只鸽子相好的过程:公鸽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向母鸽子求欢的,母鸽子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在公鸽子哀求一般的呼唤声中走进窝里的。曹文轩先生觉得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少年习作,非常有趣。但小作者的语文老师却将它否决了,给了一 《探寻儿童习作的本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861.html
是的,智慧就是这样在儿童习作中尽情地流淌着。那么,这智慧之源究竟在何方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略有所悟。我认为,智慧之源就在儿童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解放我们的儿童,呵护我们的儿童,还给儿童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放飞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到广袤的自然中去尽情地观赏春花秋月,聆听虫鸣鸟叫,白天与小伙伴一道嬉戏、畅谈,晚上安逸地躺在草地上数着天上那调皮的星星……让他们用那颗童心去洞察这个大干世界,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他们的真情便会被激荡起来,便会有了倾吐心声的欲望,且有着一吐为快的惬意!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开动他们的脑筋,让他们能够像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那样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像孔子遇水必观那样从司空见惯的流水碧波中去体悟做人的真谛…一让他们用那颗童心去思考这个大千世界,品味生活的个中滋味。这样,他们便会顿悟,生活原来是如此地美丽芬芳!生活原本也是内涵丰富的百科全书!不用心读之思之,很难品出它的滋味、悟出它的真谛,也难写出如此具有儿童气息的作文来!
——让我们的儿童学会用古典的情怀去阅读。利用他们的闲暇,背背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去吸纳那曼妙丰盈的中华文化精髓;读读那经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去感受那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走进安徒生的童话里,去与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共度难忘的圣诞之夜……读书,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接,这种对接能够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大自然的美妙力量悄悄地注入心田。所以,让他们用一种古典情怀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咀嚼辉煌灿烂的人类文化,汲取其精华,就能够抹亮他们的人生底色。而这些本该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少了它,他们就会缺失一些文化的底气;少了它,他们的作文就会因失去灵气而变得平庸。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智慧需要智慧去培养,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培育儿童的智慧。只要生活之水不竭,智慧的溪流总会在儿童习作中汩汩地欢唱!
习作,不在于长而在乎情
题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
又接手了一个六年级新班,我在作文课上问及学生对习作的感受。多数学生抱怨说:“作文真烦!”问其何故。一位女生说:“每次作文都有字数的规定。写完作文后,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数一数,看字数有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如果不够的话,还得把字数凑够了才行。”
这位女生的话,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应和。
我当时就想:规定字数竟然给学生的习作平添了如此的烦恼,而这种烦恼完全是来自老师。如果取消字数的要求,岂不是帮助学生排解了一些畏惧习作的心理负担吗?于是,我笑着对同学们说:“习作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淌。在习作中,只要我们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明白了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而胡编乱造,说些废话。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这么两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套用这两句话来说,我觉得,习作应该是‘文不在长,有情就行’啊!”说罢,我把“文不在长,有情就行”这8个字写在了黑板上。我指着黑板的这8个大字,继续对同学们说道:“古人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就是说作文要强调一个‘情’字,只有‘情动’了,才能够‘辞发’。纵观历史长河,大多数精彩的文章都是‘情动’之后的随意而作,而不是在动笔之前就有写若干字的计划的。比如,宋代王安石写的《读孟尝君传》不过寥寥几十个字,但入木三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试想,如果面对孟尝君这样的历史时空中的一颗恒星,王安石奋笔疾书,写下数千字的冗言,大概就很难有这么精彩了。”
听了我的解说,同学们对习作字数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位男生说道:“我原来总是以为作文越长越好,每次写作文总是想方设法把它写长。现在,我才明白作文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一个‘情’字啊!”
“说得太精彩了!其实,只要我们的习作能够充满着真情,就一定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从今天开始,我们的习作就取消字数的限制。”
听我这么一说,同学们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说来也怪,自从取消了习作字数的限制后,学生们对习作的兴趣反而浓了起来。一篇篇洋溢着真情的习作从同学们的笔端流淌了出来。
通常情况下,但凡好的习作,往往都是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写成的。取消字数的限制,无疑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松了绑,给了学生一种习作的自由。学生一旦拥有了这种习作的自由,他们的心灵火花就能够自然地迸发出来,内心情感就能够自然地流淌出来,自我意志和创新精神也会自然地释放出来,从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长期以来,老师和学生对规定习作字数的要求已经司空见惯了。现在的高考作文,还不是依然有着字数的限制吗?字数的多少已经成了用来衡量学生习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老师们往往认为字数写得多的学生,习作水平就高。考试时,字数多的习作就可以打高分。因而,学生每次习作之前,老师总是要对学生说,这篇习作要达到多少字数,否则就不合格,就得重写。这时,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生面露难色、无奈摇头、怨声一片。其实,当有了字数的限制之后,学生在写作时关注的是如何凑足老师规定的字数,而忽略了如何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难怪有的学生会说:“字数不够,‘的’‘地’‘得’来凑。”如此写作就好似戴着镣铐跳舞,是很难让学生舒展心灵、表达真情的。长此以往,学生只会畏惧习作,养成无病呻吟和冗长拖沓“凑字数”的习惯。这种以“字”代“质”,用文章的长短来衡量文章质量的做法,只会泯灭儿童习作的兴趣,扼杀儿童习作的灵性,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令人高兴的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原先的“40分钟能完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改为“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这样一改就与“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大胆习作”保持一致了。
其实,童真才是儿童习作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撼人心魄,是因为它“句句都是真心话”(冰心语)。冰心的作品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她的作品中无不透着一种最纯真的情感。取消字数的限制,它的深层意味就是让儿童习作回归到儿童的生态中来,回归到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中来,倡导“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无病呻吟,不胡编乱造。而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也是一脉相承的。
“文不在长,有情就行”,这是习作教学关爱儿童生命发展的一种应然境界,是习作教学皈依童年本真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儿童习作能够飞扬童心的一种自然结果。
习作,“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题记: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
——曹文轩
作文讲评课上,我请刘顺顺同学读她写的《等待春游》习作:
等待春游
这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下午,一位同学悄悄地对我说:“我听老师说,明天要去栖霞山春游。”我听了,立刻一蹦三尺高,大声叫道:“真的?太棒了!”我似乎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全班,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毕竟,作业太多、压力太大,我们在教室太闷了,真想到外面去轻松轻松,我们实在太需要这个时间了。毕竟,现在已是下午,这个日子离我们太近了……
“去栖霞山,确定吗?”“是步行还是乘车?”“春游需要穿校服吗?”“可不可以带羽毛球?”大伙儿手拉着手,有说有笑,一会儿计划这个,一会儿计划那个,有的甚至在拉帮结派,准备玩在一起,扭成一团,玩个痛快……
快放学了,大家看似很平常,平常地上课、平常地做作业……可心里都少不了兴奋与期待,所有人都等待着宣布后再狂欢一把,然而下午就这么平平常常地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平静地过完了一天……
大伙儿都失望极了,甚至连收拾书包都放慢了速度,都希望老师能在这最后的一刹那把她“忘记”的事想起来,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也许这是一个恶作剧,也许这是一个谎言,但这个善意的谎言,毕竟还是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
刘顺顺声情并茂地读完了自己的这篇习作。我问同学们:“刘顺顺同学的这篇习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位女生说道:“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在刘顺顺的笔下鲜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这篇习作写得很有意思,这样的作文我最爱听。”
这位女生刚说完,班长就站了起来,反驳道:“这篇习作确实写得很有意思,但是写这样的内容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我觉得,写这样的‘恶作剧’没有意义。”
同样的一篇习作,有的认为写得有意思,有的觉得写得没意义。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
于是,我就问学生们:“刘顺顺同学写的这件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说道:“是真实的。”
“既然是真实的事情,就应该值得去写。刘顺顺同学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情趣。这难道没有意义吗?”我笑着说道。
学生们对我的话都点头表示赞同。
接着,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孩子曾经写了一则关于公鸽子与母鸽子恋爱的故事。在故事中,小作者极其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两只鸽子相好的过程:公鸽子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向母鸽子求欢的,母鸽子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在公鸽子哀求一般的呼唤声中走进窝里的。曹文轩先生觉得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少年习作,非常有趣。但小作者的语文老师却将它否决了,给了一 《探寻儿童习作的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