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写,让写话成为一种习惯
率性而写,让写话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宛蕾
但凡是文字总是代表着一定的思想,文字的排列也是思想的诉说。我喜欢文字,描绘自己的心情,体会别人的感受。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如此。
孩子们总是在专门的时间里被安排上写话课,上习作指导课。而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框死的时间有一种抗拒。我总是觉得当孩子被指定要上什么课的时候,原本不是那么爱会变的更加不爱。我也一直寻求怎样教孩子写话,也很专注于老师们一堂一堂精彩的习作指导课,可是在自己上写话课时还是会很紧张,我怕,怕孩子们因为写话的不断指导而变得不爱写话。
怎么样让孩子觉得文字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怎么样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要表达呢?
一
一天中午,我给孩子们读绘本《爱心树》。读到“这棵树其实就是我们的妈妈”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了。这是一个感人至极的故事,树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孩子,只有妈妈才会这样。我问其中的一个孩子:“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孩子站起来哽咽着讲起妈妈一宿不睡在医院陪自己输液的事情。情绪是会传递的,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情绪中开始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点滴之好。这可是煽情的最佳时机,我可以让孩子在更多的眼泪里继续诉说,但是细腻的感情一旦说得过多就变得不那么醇厚了,我不要孩子课堂上的活跃气氛,我不要自己感觉良好,我要他们学会在纸上表达自己,这更含蓄。于是,我要求孩子们把现在想到的和妈妈有关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并在写完之后写上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孩子们开始专心地写起来。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表述不是特别流畅,但是因为是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写得都很完整,很多孩子都写上了一句:妈妈,我很爱你!
会不会因为结尾的雷同而觉得孩子们的表达太局限?当然不会。很多时候简单的几个充满感情的词语胜过华丽的千言万语。我们一直要求孩子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往往相类似的情感确实就是这几个字表达得最确切。让他们再试试有什么别的词,无异于逼着他们架梯子到云端摘星星。更何况是一群低年级的小孩子们,你要他们有不同的表达,他们也想啊,可是他们才多大?有多少有目的的语言积累,恰好又是可以用在当下?正好这话是他们想说的,我看了就满心欢喜,并觉得孩子们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每逢写话时,亲爱的老师们都要有一颗体谅的心。
二
我从不规定写话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我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把孩子的写话拿出来读,每一个都读。并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的写话,我最喜欢什么。写话不固定某一个时间,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的情绪会突然上来,因为语文课的某一段课文,因为我们正在聊的某一个话题,甚至是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对今天的饭菜有想法,大家突然有感触了,于是我们就一起花点时间来写写。(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样的写话才有质感。我一定要他们对写有兴趣吗?很显然不会每个人都有兴趣,但是他们至少愿意写。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真的不要要求孩子一定对写要有多么大的兴趣,老师也不要再逼自己,带着这样的心情又怎会让孩子对写话真的感兴趣呢?
三
对写出来的文字进行评讲时,我喜欢一遍一遍地读孩子写得好的句子,我觉得用得很棒的词。一开始,孩子们都很好奇:“老师,你为什要读很多遍啊?”我说:“你们猜?”于是各种答案都有,但无外乎点:这个地方写得不错!这样一遍一遍地读,无形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某处描写的技巧认识,一遍遍地朗读好的语言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积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确实对技巧感到生硬,甚至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这三要素他们都觉得很模糊,浅显的语言无法说清深刻的技巧,不如让孩子反复地听,心里明白:原来如此啊!反复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发现,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几遍。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需要思考的不是精雕细琢,而是怎样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绞尽脑汁地教孩子们写文字(我不喜欢用“写话”,文字是有重量的),不仅是要表达真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跃然笔尖的文字,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作文课上我们不停地让孩子说说说,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写作指导是不适合拿来上公开课的,为什么一定要把话说得那么白然后再去写?都这么说过了,还写什么呢?要想让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的,那在课堂上必然要有很多留白的地方,点到即止,避免过犹不及。这样在写的时候孩子们就会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写文字真的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说上,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样对孩子应该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需要安静地思考。
写东西是很个性化的活动,怎样去写完全是孩子主体的自由,所以我们不妨也率性一些,心里明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带着孩子如同玩一般就把这件事给做完了,谁都会觉得轻松。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把写东西变成一种习惯,随时,但凡有感便马上抒发,任何时候都能用最动人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率性而写,让写话成为一种习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2876.html
作者/宛蕾
但凡是文字总是代表着一定的思想,文字的排列也是思想的诉说。我喜欢文字,描绘自己的心情,体会别人的感受。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如此。
孩子们总是在专门的时间里被安排上写话课,上习作指导课。而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框死的时间有一种抗拒。我总是觉得当孩子被指定要上什么课的时候,原本不是那么爱会变的更加不爱。我也一直寻求怎样教孩子写话,也很专注于老师们一堂一堂精彩的习作指导课,可是在自己上写话课时还是会很紧张,我怕,怕孩子们因为写话的不断指导而变得不爱写话。
怎么样让孩子觉得文字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怎么样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要表达呢?
一
一天中午,我给孩子们读绘本《爱心树》。读到“这棵树其实就是我们的妈妈”的时候,很多孩子都哭了。这是一个感人至极的故事,树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了自己最爱的孩子,只有妈妈才会这样。我问其中的一个孩子:“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孩子站起来哽咽着讲起妈妈一宿不睡在医院陪自己输液的事情。情绪是会传递的,很多孩子在这样的情绪中开始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点滴之好。这可是煽情的最佳时机,我可以让孩子在更多的眼泪里继续诉说,但是细腻的感情一旦说得过多就变得不那么醇厚了,我不要孩子课堂上的活跃气氛,我不要自己感觉良好,我要他们学会在纸上表达自己,这更含蓄。于是,我要求孩子们把现在想到的和妈妈有关的一件事情写下来,并在写完之后写上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孩子们开始专心地写起来。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表述不是特别流畅,但是因为是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写得都很完整,很多孩子都写上了一句:妈妈,我很爱你!
会不会因为结尾的雷同而觉得孩子们的表达太局限?当然不会。很多时候简单的几个充满感情的词语胜过华丽的千言万语。我们一直要求孩子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往往相类似的情感确实就是这几个字表达得最确切。让他们再试试有什么别的词,无异于逼着他们架梯子到云端摘星星。更何况是一群低年级的小孩子们,你要他们有不同的表达,他们也想啊,可是他们才多大?有多少有目的的语言积累,恰好又是可以用在当下?正好这话是他们想说的,我看了就满心欢喜,并觉得孩子们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每逢写话时,亲爱的老师们都要有一颗体谅的心。
二
我从不规定写话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我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把孩子的写话拿出来读,每一个都读。并告诉他们每一个人的写话,我最喜欢什么。写话不固定某一个时间,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的情绪会突然上来,因为语文课的某一段课文,因为我们正在聊的某一个话题,甚至是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对今天的饭菜有想法,大家突然有感触了,于是我们就一起花点时间来写写。(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样的写话才有质感。我一定要他们对写有兴趣吗?很显然不会每个人都有兴趣,但是他们至少愿意写。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真的不要要求孩子一定对写要有多么大的兴趣,老师也不要再逼自己,带着这样的心情又怎会让孩子对写话真的感兴趣呢?
三
对写出来的文字进行评讲时,我喜欢一遍一遍地读孩子写得好的句子,我觉得用得很棒的词。一开始,孩子们都很好奇:“老师,你为什要读很多遍啊?”我说:“你们猜?”于是各种答案都有,但无外乎点:这个地方写得不错!这样一遍一遍地读,无形之中强化了孩子们对某处描写的技巧认识,一遍遍地朗读好的语言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积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确实对技巧感到生硬,甚至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这三要素他们都觉得很模糊,浅显的语言无法说清深刻的技巧,不如让孩子反复地听,心里明白:原来如此啊!反复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发现,孩子们在课外阅读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多读几遍。作为老师,我们的教学需要思考的不是精雕细琢,而是怎样简约而不简单。
我们绞尽脑汁地教孩子们写文字(我不喜欢用“写话”,文字是有重量的),不仅是要表达真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跃然笔尖的文字,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作文课上我们不停地让孩子说说说,其实我有时候觉得,写作指导是不适合拿来上公开课的,为什么一定要把话说得那么白然后再去写?都这么说过了,还写什么呢?要想让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的,那在课堂上必然要有很多留白的地方,点到即止,避免过犹不及。这样在写的时候孩子们就会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写文字真的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说上,在指导的过程中同样对孩子应该有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需要安静地思考。
写东西是很个性化的活动,怎样去写完全是孩子主体的自由,所以我们不妨也率性一些,心里明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带着孩子如同玩一般就把这件事给做完了,谁都会觉得轻松。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把写东西变成一种习惯,随时,但凡有感便马上抒发,任何时候都能用最动人的语言写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率性而写,让写话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