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学生“赏评”型作文互改的尝试与探索
章。
(2)“以文会友”:即写相同题材或与自己特别要好的同学交换批改作文。几人可围成一圈,先集体讨论,再交换批改;也可在誊抄作文前,各人的草稿后面夹上一页空白纸,然后让“文友”阅读,随时写下修改意见,待修改妥帖后誊抄。这种方法可使水平相当(同文异构)的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3)“特约编辑”:先由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最佳编辑”,成为班级“特约编辑”;再把班内同学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由“特约编辑”从不同的角度去修改、欣赏文章:然后将编辑过的优秀习作办手抄报或在展示窗进行展览,并在班级中欣赏交流;最后由“特约编辑”精选若干作品向报纸杂志投稿。这种做法不但鼓励了先进,提高了同学的鉴赏水平,也能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奋勇争先的积极氛围。 (说明:在互改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也可参与某一组的评改活动;最后由教师把关,有针对性地进行略批,掌握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查漏补缺,并分别给作者、批改者以鼓励性评价)
二、“欣赏啊”,百花齐放
(一)慧眼独具,“我欣赏!”
1.细微处见真情
在评改作文前,笔者总会提醒学生:“千万别忘了带显微镜、放大镜{”而学生总是会相视一笑:就是叫大家去“掘宝”呗!是的,只要用心,你会发现每一篇习作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都能给人惊喜!
2.总评里暖人心
到了写总评的阶段,就是“收尾”了,一般同学都很看重这个环节(会影响文章等级)。笔者平时引导学生以鼓励性评语、协商性评语、启发性评语为主,即使有建议,也以婉转的方式提出——因为,评语既应像一面镜子,提供及时中肯的反馈信息;更应像一盏明灯,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二)博采众长,“我们欣赏!”
在互改中,学生们渐渐发现:你,我,他,原来大家都“创造”了这么多引以为豪的字、词、句、段,如果只是让它们在自己的作文本上躺着,岂不可惜?于是,我们还拥有了——
1.“灵动·语丝”
富有灵性的语言就像一首诗,旖旎浪漫。因此,我们把习作评改中最具特色、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只言片语收集起来,以作文稿纸和电子文档同步累积的形式,供学生阅读鉴赏(到学期末装订成册)。此举,既是对作者的褒奖、肯定,也是对其他同学“无声胜有声”的“强大”激励。
摘录几句:
最后一次开学,我们品出了点点的忧伤,又勾起了浅浅的希望……
——胡晨《开学了》
离别,是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是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我们会再相逢。
——施敏程《最后的回忆》
到了午夜十二点,整个县城突然沸腾起来。城市上空烟花四溅,缤纷色彩铺满天际。
——陈宇辉《欢天喜地过春节》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以12秒88的速度,迅速穿戴整齐,马上飞奔楼下。
——羊佳贝《你拜年我拜年》
2.“你猜·我猜”
“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我们定期把一些优秀的习作片段和精彩评语集中起来,一种形式是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请学生猜猜是谁的“创作”,猜对了给予一定奖励;另一种形式是将评语或片段删去几个关键词,请学生来“填空”,猜对或有更精彩的也有奖励。好奇心使学生兴致高涨,不但让被猜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内驱力,而且创造了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机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评改氛围。
我们的“赏评”型作文互改从五年级开始尝试,到现在已近两年。在这期间,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首先,学生写作的过程,身份是“生”,是被动“完成作业”:而让他们去改同伴的习作,身份则转为“师”,是主动“批改习作”,心态不同,积极性自然也不同。其次,作文互改必然有一个思维过程,如分析这个词使用是否得当,思考那个句子表述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更合适、精彩的表达,等等,而学生反复琢磨该在何处改、怎样改的过程,其实就是领悟“该怎么写”的提高过程。再次,在以“欣赏…鼓励”为主旋律的评改中,无论是“写”还是“改”都处在一个“品味成功”的巨大磁场里,学生增强自信、集思广益,同时也养成不断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最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实现师改和生改的有效结合,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普遍性习作问题的解决及学生的动态跟进上,真正与学生一起开始“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想追寻!
(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小学322302 《高段学生“赏评”型作文互改的尝试与探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150.html
(2)“以文会友”:即写相同题材或与自己特别要好的同学交换批改作文。几人可围成一圈,先集体讨论,再交换批改;也可在誊抄作文前,各人的草稿后面夹上一页空白纸,然后让“文友”阅读,随时写下修改意见,待修改妥帖后誊抄。这种方法可使水平相当(同文异构)的学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3)“特约编辑”:先由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最佳编辑”,成为班级“特约编辑”;再把班内同学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由“特约编辑”从不同的角度去修改、欣赏文章:然后将编辑过的优秀习作办手抄报或在展示窗进行展览,并在班级中欣赏交流;最后由“特约编辑”精选若干作品向报纸杂志投稿。这种做法不但鼓励了先进,提高了同学的鉴赏水平,也能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奋勇争先的积极氛围。 (说明:在互改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也可参与某一组的评改活动;最后由教师把关,有针对性地进行略批,掌握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查漏补缺,并分别给作者、批改者以鼓励性评价)
二、“欣赏啊”,百花齐放
(一)慧眼独具,“我欣赏!”
1.细微处见真情
在评改作文前,笔者总会提醒学生:“千万别忘了带显微镜、放大镜{”而学生总是会相视一笑:就是叫大家去“掘宝”呗!是的,只要用心,你会发现每一篇习作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都能给人惊喜!
2.总评里暖人心
到了写总评的阶段,就是“收尾”了,一般同学都很看重这个环节(会影响文章等级)。笔者平时引导学生以鼓励性评语、协商性评语、启发性评语为主,即使有建议,也以婉转的方式提出——因为,评语既应像一面镜子,提供及时中肯的反馈信息;更应像一盏明灯,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二)博采众长,“我们欣赏!”
在互改中,学生们渐渐发现:你,我,他,原来大家都“创造”了这么多引以为豪的字、词、句、段,如果只是让它们在自己的作文本上躺着,岂不可惜?于是,我们还拥有了——
1.“灵动·语丝”
富有灵性的语言就像一首诗,旖旎浪漫。因此,我们把习作评改中最具特色、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只言片语收集起来,以作文稿纸和电子文档同步累积的形式,供学生阅读鉴赏(到学期末装订成册)。此举,既是对作者的褒奖、肯定,也是对其他同学“无声胜有声”的“强大”激励。
摘录几句:
最后一次开学,我们品出了点点的忧伤,又勾起了浅浅的希望……
——胡晨《开学了》
离别,是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是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我们会再相逢。
——施敏程《最后的回忆》
到了午夜十二点,整个县城突然沸腾起来。城市上空烟花四溅,缤纷色彩铺满天际。
——陈宇辉《欢天喜地过春节》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以12秒88的速度,迅速穿戴整齐,马上飞奔楼下。
——羊佳贝《你拜年我拜年》
2.“你猜·我猜”
“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他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我们定期把一些优秀的习作片段和精彩评语集中起来,一种形式是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请学生猜猜是谁的“创作”,猜对了给予一定奖励;另一种形式是将评语或片段删去几个关键词,请学生来“填空”,猜对或有更精彩的也有奖励。好奇心使学生兴致高涨,不但让被猜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内驱力,而且创造了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机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评改氛围。
我们的“赏评”型作文互改从五年级开始尝试,到现在已近两年。在这期间,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首先,学生写作的过程,身份是“生”,是被动“完成作业”:而让他们去改同伴的习作,身份则转为“师”,是主动“批改习作”,心态不同,积极性自然也不同。其次,作文互改必然有一个思维过程,如分析这个词使用是否得当,思考那个句子表述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更合适、精彩的表达,等等,而学生反复琢磨该在何处改、怎样改的过程,其实就是领悟“该怎么写”的提高过程。再次,在以“欣赏…鼓励”为主旋律的评改中,无论是“写”还是“改”都处在一个“品味成功”的巨大磁场里,学生增强自信、集思广益,同时也养成不断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最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实现师改和生改的有效结合,教师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普遍性习作问题的解决及学生的动态跟进上,真正与学生一起开始“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想追寻!
(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小学322302 《高段学生“赏评”型作文互改的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