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十六字经
小学文言文教学十六字经
作者/王玲湘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写照和传承,是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练简约的文字、独具匠心的布局,深邃的思想、审美的情趣、价值的认同,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数量较少,以现行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共选人4篇,北师大版教材共选人14篇,其中小古文居多。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诟病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教什么”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
课程标准中,除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之外,对文言文教学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文言文小学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课堂教学深浅不一,深的语辞篇章一股脑儿塞,浅的读读背背而已。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如何定位?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这给我们提供了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目标的思路。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钩沉了20世纪后期50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后,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习分成“启蒙一入门一提高”三个阶段。小学中高学段,应定为“启蒙”阶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第二,“怎么教”的失却与偏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偏颇一边,有的陷入只见“章句”的泥潭——逐字逐句翻译,字句落实,教法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掐灭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初的热情火花;有的沉浸渲染“清议”的讲堂,关注诗句中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内涵,大量拓展,无度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但学生云里雾里,语言根基不牢,学完后,读不好也背不下来;有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大量地播放动画片,为了某一观点展开辩论,大讲故事,课似乎热闹非凡,但文言文应有的古韵古味被破坏了。
我们对几个不同版本不同课例的文言文展开教学研究,在明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教”,进而总结为“十六字经”,那就是:“源”“流”一脉、“趣”“味”合一、“文”“言”共生、“读”“背”并举。
一、“源”“流”一脉
文言文是先贤的宝贵遗产,教学上我们当辩证汲取古人的可贵经验。古代私塾先生教学,采用的是“训诂”,就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的。汉字“因义构形”,即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由字成词,由词成句,句而成段篇。从文本的关键文字出发,让学生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了解汉字的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嫁接起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对阅读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课题是文本的“眼睛”,从关键字“绝”突破,提领而顿,有助于推动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感悟。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断弦”,而用“绝弦”呢7
生:用“绝”字,表明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是“刀”,左偏旁*(纟)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通过对“绝”字小篆写法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对“绝弦”的理解更感性、更具体。当学生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对俞伯牙“绝”的动作、失知音之痛的程度感同身受,进而深入感悟到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二、“趣”“昧”合一
文言文离小学生的日常语言较远,艰涩难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也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但激发兴趣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失去文言文应有的韵味。趣味、韵味犹如文言文课堂的双翼,轻轻扇动起来,则趣满课堂,情满课堂。
首先,可以还原情境,“趣”“味”合一。《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一篇小古文,以下是笔者的开课一
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王老师);比我大的喊我“小王”,比我小点的,喊我“王姐”。我呀,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逗,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 《小学文言文教学十六字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257.html
作者/王玲湘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写照和传承,是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练简约的文字、独具匠心的布局,深邃的思想、审美的情趣、价值的认同,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价值。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数量较少,以现行教材为例,人教版教材共选人4篇,北师大版教材共选人14篇,其中小古文居多。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诟病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教什么”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
课程标准中,除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之外,对文言文教学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文言文小学阶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课堂教学深浅不一,深的语辞篇章一股脑儿塞,浅的读读背背而已。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如何定位?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这给我们提供了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目标的思路。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钩沉了20世纪后期50多年来的文言教学改革后,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习分成“启蒙一入门一提高”三个阶段。小学中高学段,应定为“启蒙”阶段,以“初步积累文言语感、初识文言常用字和大致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第二,“怎么教”的失却与偏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偏颇一边,有的陷入只见“章句”的泥潭——逐字逐句翻译,字句落实,教法呆板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掐灭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初的热情火花;有的沉浸渲染“清议”的讲堂,关注诗句中的情感、价值观,关注人文内涵,大量拓展,无度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但学生云里雾里,语言根基不牢,学完后,读不好也背不下来;有的课堂,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大量地播放动画片,为了某一观点展开辩论,大讲故事,课似乎热闹非凡,但文言文应有的古韵古味被破坏了。
我们对几个不同版本不同课例的文言文展开教学研究,在明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教”,进而总结为“十六字经”,那就是:“源”“流”一脉、“趣”“味”合一、“文”“言”共生、“读”“背”并举。
一、“源”“流”一脉
文言文是先贤的宝贵遗产,教学上我们当辩证汲取古人的可贵经验。古代私塾先生教学,采用的是“训诂”,就是讲求明确字义,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的。汉字“因义构形”,即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由字成词,由词成句,句而成段篇。从文本的关键文字出发,让学生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了解汉字的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嫁接起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对阅读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人教版六上《伯牙绝弦》,课题是文本的“眼睛”,从关键字“绝”突破,提领而顿,有助于推动学生对整体文本的感悟。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展开的: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断弦”,而用“绝弦”呢7
生:用“绝”字,表明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是“刀”,左偏旁*(纟)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
通过对“绝”字小篆写法的观察与分析,学生对“绝弦”的理解更感性、更具体。当学生学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对俞伯牙“绝”的动作、失知音之痛的程度感同身受,进而深入感悟到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二、“趣”“昧”合一
文言文离小学生的日常语言较远,艰涩难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也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但激发兴趣不能为兴趣而兴趣,失去文言文应有的韵味。趣味、韵味犹如文言文课堂的双翼,轻轻扇动起来,则趣满课堂,情满课堂。
首先,可以还原情境,“趣”“味”合一。《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一篇小古文,以下是笔者的开课一
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王老师);比我大的喊我“小王”,比我小点的,喊我“王姐”。我呀,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逗,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 《小学文言文教学十六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