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 三易其稿磨一课
时间,还要大致了解含义,才能感受关羽这个人物的特点与品质。基于四年级学生的学情,这些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造成了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屡屡越位,学生一直被牵着走,缺少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而议课时许多教师也谈到:“这堂课更像是一堂‘走进关羽’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缺少练习的味道。”这段对关羽的侧面描写应该是《三国演义》中最富华彩的,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它呢?我又一次陷入沉思。
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引导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人手,深入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壮士的,又是怎样写鬼子的,为何这样反反复复对比着写,从中悟出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潘文彬执教《钱学森》时,启发道:“这册语文书上有不少写人的文章,它们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吗?”“看看这篇文章与其他写人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方式,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味,感受倒叙的魅力。这些实例给了我不少启发。
三稿定位:感受表达
【片段采撷】
1.感受“其酒尚温”这一细节描写的魅力。师范读,提问:“从哪里感受到关公的神勇?”
2.想象画面,感受侧面描写的精彩。“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文字只用了区区89个字就把一场战斗写完了,而且最为有趣的是这场仗到底怎么打的却一个字没写,可是我们通过其中的一句话却能感受到这场战斗很激烈。通过哪一句你能想象到战斗的画面?说说看,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留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想象着画面读。
3.三国中还有几段正面描写关云长杀敌的文字,老师想给大家来说一段。(范说评书)
4.看看原文是怎样描写的。出示关羽斩颜良的正面描写片段:“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练读对比感受两种描写的妙处。
【教后反思】
第一稿的设计以“学文”为主,第二稿则是侧重于“得意”,感受关羽这个人物的特点。第三稿已经定位于“得意又得言”,学习了练习中提供的侧面描写关羽的片段后,适当拓展了正面描写的片段,通过对正面和侧面两种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诵读、对比、品味,学生充分感受到关羽的武艺非凡、神勇过人。
回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阅读教学中以“得意”为主,也就是指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一篇课文教完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只有“主人翁是个怎样的人”“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之类以内容为主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没有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学生是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心灵的触须去触摸,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再通过观察课文言语,用心去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这实际是让学生在思考和感受中去领悟,领会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内容、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我的磨课之旅正是走了一条这样的路: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言语的独特魅力,感受文中之形、文中之境、文中之情,最终走向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得意又得言。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 三易其稿磨一课》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296.html
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引导学生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人手,深入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壮士的,又是怎样写鬼子的,为何这样反反复复对比着写,从中悟出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潘文彬执教《钱学森》时,启发道:“这册语文书上有不少写人的文章,它们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你们发现了吗?”“看看这篇文章与其他写人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方式,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味,感受倒叙的魅力。这些实例给了我不少启发。
三稿定位:感受表达
【片段采撷】
1.感受“其酒尚温”这一细节描写的魅力。师范读,提问:“从哪里感受到关公的神勇?”
2.想象画面,感受侧面描写的精彩。“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文字只用了区区89个字就把一场战斗写完了,而且最为有趣的是这场仗到底怎么打的却一个字没写,可是我们通过其中的一句话却能感受到这场战斗很激烈。通过哪一句你能想象到战斗的画面?说说看,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留给了我们无穷想象的空间。想象着画面读。
3.三国中还有几段正面描写关云长杀敌的文字,老师想给大家来说一段。(范说评书)
4.看看原文是怎样描写的。出示关羽斩颜良的正面描写片段:“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练读对比感受两种描写的妙处。
【教后反思】
第一稿的设计以“学文”为主,第二稿则是侧重于“得意”,感受关羽这个人物的特点。第三稿已经定位于“得意又得言”,学习了练习中提供的侧面描写关羽的片段后,适当拓展了正面描写的片段,通过对正面和侧面两种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诵读、对比、品味,学生充分感受到关羽的武艺非凡、神勇过人。
回想以往的教学,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阅读教学中以“得意”为主,也就是指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一篇课文教完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只有“主人翁是个怎样的人”“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之类以内容为主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完整的,没有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学生是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心灵的触须去触摸,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再通过观察课文言语,用心去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这实际是让学生在思考和感受中去领悟,领会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内容、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我的磨课之旅正是走了一条这样的路:引导学生体味课文言语的独特魅力,感受文中之形、文中之境、文中之情,最终走向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得意又得言。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做什么 三易其稿磨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