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殷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摘要: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恶心理、取舍心理、认同心理、偏执或盲从心理、质问心理等。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阅读心理 现代文阅读 举措
一、学生的阅读心理扫描
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对话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关注研究“人”的方向转变,具体到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视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匆匆浏览文本后,就忙着以“题”对文,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这种心理极为普遍。
2.喜恶心理,即对文本本身的喜欢或厌恶的心理。有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散文),喜欢的占70%以上;对实用类文本,喜欢的占78%以上;而对论述类文本,喜欢的仅占56%。学生对不同阅读文本的喜恶,直接导致阅读中情感倾向的明显差异。
3.取舍心理,即对文本多方面内容的关注或忽略的心理。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知识、能力和审美的能级不同以及情感倾向不同,往往表现出对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观取舍不同。一项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学生只是也只能关注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仅有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学生能自觉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表达等艺术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文本中的显性内容,却不能发现和思考文本中的隐性内容。
4.认同心理,即对阅读教学目标以及结论答案接受认同的心理。阅读教学必须要明确阅读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某种感悟和收获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只有认可了,才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然而,这种认同的获得,多数表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这种扭曲的认同心理往往会转变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日渐削弱,直至消失。
5.偏执或盲从心理,即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或趋众附和的心理。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源于对文本整体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维出现漏洞、思考缺乏严谨性、表达出现偏差甚至紊乱。而趋众附和,则是由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质问心理,即善于提问和追问的心理。具有质问心理的往往是少数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或答案,喜欢追问这种结论或答案是怎样来的,喜欢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怎样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有着这一心理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理解的思路、思考表达的方法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阅读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指导举措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走到科学思维、有效阅读的轨道上来。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一)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轻视文本阅读或是对阅读存在厌恶心理,主要是对文本没有阅读“欲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疏离感。
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这种“指向”要讲究艺术性,即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文本。(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此外,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握阅读速度的“快”与“慢”,理清文章内容的“纲”与“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与“血肉”,标出内涵丰富的“语句”与“细节”,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欲望”得以保持。阅读教学活动是“多边”联系、“双边”互动的复杂活动。“多边”联系,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边”互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读之外,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权威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权威”不可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适时点拨、中肯评价、科学引领、规范表达,能够使得学生的认同感转化成一种经过了亲自思考、亲身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
文本是语言艺术的凝结,这种艺术无论是侧重描述形象、唤起阅读者生动的形象感,还是侧重阐述事理、给予阅读者严谨的逻辑感,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精心构建、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是动态的,思维呈现出灵动性、发散性等特点。阅读时,学生表现出取舍失当、偏执或盲从,均不足为怪。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过细化目标,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长期、有序地训练,学生才能懂得适当的阅读取舍,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细化目标,要着眼于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整体阅读是依托文本,着眼于“披文人情,缘文质理”,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表现艺术等;局部品读是深入文章内部、剖析语句含义、理清前后(文)联系、赏析表现艺术等。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的结合,实际上是依据文本实现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点”,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文本信息的发现、整合、概括以及对问题的甄别、推论和表达等方面的特质。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能有效地矫正学生偏执或盲从的不良阅读心理。
(三)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何谓“探究性阅读”?我认为,基于原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现阅读者个性理解且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阅读便是探究性阅读。这里首先要廓清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是探究性阅读,将阅读教学均归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我们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问题都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的。语言文字、行文思路、表达技巧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换言之,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是确定的,要靠阅读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确定探究阅读的论题,授予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独立阅读、深度阅读奠基。 《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318.html
殷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摘要: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恶心理、取舍心理、认同心理、偏执或盲从心理、质问心理等。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阅读心理 现代文阅读 举措
一、学生的阅读心理扫描
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对话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关注研究“人”的方向转变,具体到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视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匆匆浏览文本后,就忙着以“题”对文,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这种心理极为普遍。
2.喜恶心理,即对文本本身的喜欢或厌恶的心理。有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散文),喜欢的占70%以上;对实用类文本,喜欢的占78%以上;而对论述类文本,喜欢的仅占56%。学生对不同阅读文本的喜恶,直接导致阅读中情感倾向的明显差异。
3.取舍心理,即对文本多方面内容的关注或忽略的心理。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知识、能力和审美的能级不同以及情感倾向不同,往往表现出对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观取舍不同。一项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学生只是也只能关注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仅有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学生能自觉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表达等艺术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文本中的显性内容,却不能发现和思考文本中的隐性内容。
4.认同心理,即对阅读教学目标以及结论答案接受认同的心理。阅读教学必须要明确阅读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某种感悟和收获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只有认可了,才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然而,这种认同的获得,多数表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这种扭曲的认同心理往往会转变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日渐削弱,直至消失。
5.偏执或盲从心理,即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或趋众附和的心理。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源于对文本整体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维出现漏洞、思考缺乏严谨性、表达出现偏差甚至紊乱。而趋众附和,则是由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质问心理,即善于提问和追问的心理。具有质问心理的往往是少数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或答案,喜欢追问这种结论或答案是怎样来的,喜欢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怎样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有着这一心理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理解的思路、思考表达的方法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阅读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指导举措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走到科学思维、有效阅读的轨道上来。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一)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轻视文本阅读或是对阅读存在厌恶心理,主要是对文本没有阅读“欲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疏离感。
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这种“指向”要讲究艺术性,即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文本。(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此外,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握阅读速度的“快”与“慢”,理清文章内容的“纲”与“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与“血肉”,标出内涵丰富的“语句”与“细节”,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欲望”得以保持。阅读教学活动是“多边”联系、“双边”互动的复杂活动。“多边”联系,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边”互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读之外,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权威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权威”不可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适时点拨、中肯评价、科学引领、规范表达,能够使得学生的认同感转化成一种经过了亲自思考、亲身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
文本是语言艺术的凝结,这种艺术无论是侧重描述形象、唤起阅读者生动的形象感,还是侧重阐述事理、给予阅读者严谨的逻辑感,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精心构建、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是动态的,思维呈现出灵动性、发散性等特点。阅读时,学生表现出取舍失当、偏执或盲从,均不足为怪。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过细化目标,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长期、有序地训练,学生才能懂得适当的阅读取舍,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细化目标,要着眼于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整体阅读是依托文本,着眼于“披文人情,缘文质理”,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表现艺术等;局部品读是深入文章内部、剖析语句含义、理清前后(文)联系、赏析表现艺术等。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的结合,实际上是依据文本实现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点”,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文本信息的发现、整合、概括以及对问题的甄别、推论和表达等方面的特质。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能有效地矫正学生偏执或盲从的不良阅读心理。
(三)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何谓“探究性阅读”?我认为,基于原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现阅读者个性理解且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阅读便是探究性阅读。这里首先要廓清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是探究性阅读,将阅读教学均归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我们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问题都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的。语言文字、行文思路、表达技巧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换言之,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是确定的,要靠阅读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确定探究阅读的论题,授予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独立阅读、深度阅读奠基。 《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