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内容感知”变换形式:让理解不断深入
  
  学习任何一种文体,预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要求。比如,2012年南京市《中考指导用书》就对学生的整体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而其中的差别,则体现在:因为文体不同,完成上述要求时的语言表述不同——对于记叙文,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内容(故事);对于说明文,会问:这篇文章围绕说明对象说明了什么(哪些方面)内容;对于议论文,则会问: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结构对课文进行梳理。因此,“内容感知”环节,如出现在记叙文文体的教学时,“导学案”上一般会出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这样的回答提示。这对学生来说较好操作,平常练得也多。在学生按照要求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后,再提高难度:“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或“请用不超过 个字来概括文章内容”,或“请摘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内容(描述画面、梳理情感)”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将朝着教师引领的方向,步步踏入领地,探出“珍宝”。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内容感知”环节的问题是:“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在学生回答出“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等答案后,我紧接着追问:“‘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或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呢?”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
  
  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一课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翻译课文、弄懂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的内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能否先摘录文中(2——4节)写景的四字短语,然后用其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本节内容?”学生很快摘录出第2小节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第3小节的“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第4小节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短语。至于用哪个短语最合适,在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后,教师提醒:“这样的短语一定要能概括出所描述的画面内容。”最终,经过揣摩比较,得出“气象万千”、“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三个短语分别概括第2、3、4小节最合适。此时,再请学生运用每一节所摘录的短语进行画面描述,学生的思维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语言表达中散文的意味非常浓郁。从“内容感知”这一原点出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读、厚读、美读的重点把握和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立足问题:关注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懂得将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预设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更关注教学过程中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因此,语文“导学案”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会设计一些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要求的语言训练题。在集体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大多会从词语运用(词性、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刻画人物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方式、句子韵味等角度,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语言。而且,“导学案”中一般也会先给出方法,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做到何种程度,明确语言表达时的格式规范。课堂的“爆炸点”大多也集中在这一环节。因为对语言的品味往往会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差异性和意外性,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思维最容易“爆发”的地方,教师若能相机点拨、牵引、转换,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比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秋天》一课,“导学案”上呈现的训练题是:“诗歌第1节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的‘栖息’一词如何理解?这一句拟人修辞有何作用?”学生会回答:“栖息就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的行为)。拟人修辞概括出秋天时农人家中的状况,将秋天形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这种理解是准确的,但为了进一步凸显诗意,传达出诗人对秋天、对农人的特有情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题:“请想象‘秋天(秋伯伯、秋奶奶、秋姑娘)’来农家做客的情景,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他们的展示和点评都十分精彩。
  
  在语言品味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是对标点符号的品味和揣摩。而这样的内容不好把握,一般也不会出现在“导学案”上。其实,只要教师心中有了方向,就能找准训练点,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课的第二课时,课堂行将结束之时,我问学生:“诗句‘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能展开畅想吗?”学生思绪飞扬,答案也精彩纷呈:“我看到了矫健的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是多么想飞呀。”“我看到了轮船在海面上行驶,风帆已高高鼓起,我想让它载着我去更遥远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啊,海水无边无际绽放蔚蓝,天空的云朵轻盈飘逸,‘海天相接’、‘海天相吻’这两个词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啊……”
  
  又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乡下老汉》一课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33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