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我设计了文字和标点的品味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汉的形象。
(出示文中句子:老汉说:“我是父亲啊。”
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师老师当记者,同学们当老汉。第一次读的时候有“啊”,第二次无“啊”。(师生演绎。)
师“啊”的有无有没有区别?
生有“啊”,更符合老汉的身份。
生有“啊”,更能体现出老汉的仁慈、善良、朴素。
师是的,语气词虽然无实在的意义,但是对情感的抒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时,在“啊”的后面都跟感叹号,这里怎么是句号呢?是不是印刷错误?
生不是。句号说明老汉说出“我是父亲啊”是很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
生 因为当时老汉在病床上,很虚弱。
生用句号更形象地表现了老汉作为一个庄稼人朴实、质朴、不张扬的性格。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何让“导学案”从静态走向动态,克服其编制和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探讨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331.html
(出示文中句子:老汉说:“我是父亲啊。”
老汉还是说:“我是父亲啊。”)师老师当记者,同学们当老汉。第一次读的时候有“啊”,第二次无“啊”。(师生演绎。)
师“啊”的有无有没有区别?
生有“啊”,更符合老汉的身份。
生有“啊”,更能体现出老汉的仁慈、善良、朴素。
师是的,语气词虽然无实在的意义,但是对情感的抒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平时,在“啊”的后面都跟感叹号,这里怎么是句号呢?是不是印刷错误?
生不是。句号说明老汉说出“我是父亲啊”是很自然的,一点都不做作。
生 因为当时老汉在病床上,很虚弱。
生用句号更形象地表现了老汉作为一个庄稼人朴实、质朴、不张扬的性格。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何让“导学案”从静态走向动态,克服其编制和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探讨 《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三个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