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中“言”“意”关系的误区及对策


  语文教学中“言”“意”关系的误区及对策
  
  期作者/ 韩云
  
  崔峦老师在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年会上这样总结: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静思之,崔峦老师是在真诚地告诫:教学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既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下面,笔者就尝试从“言意共生”的角度,对现在阅读教学中“言”“意”关系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误区一:自主沦为自流。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把读书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让其自主阅读、自主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分析及对策:解读文本,是一种据“言”而得“意”的吸收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一条直线:“言——意”,其实它伴随着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学生不可能一看到语言文字就能感悟到文字背后所描绘的形象、饱含的深情。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号形式与内容意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用状态中,进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作者的思维宿地,与作者一道神游、辩论。新课程特别倡导“自主学习”,但“自主”不是“自流”,一篇文章仅仅靠学生自己去读是绝对不行的。为了使文本的“言”更好地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
  
  1.“三情”共鸣,方能披文入境。所谓“三情共鸣”,就是用“师情”去煽动“生情”,从而让教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教材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内心,进一步激起情感的热潮;让师之情、生之情、教材之情产生共鸣,形成越烧越烈的炉火,三者在共振中实现升华。当学生的内心被这磁石一般的课堂所深深吸引时,你还担心文本之言不能转换为心中之意吗?
  
  教学《二泉映月》,在学生找到描写二泉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初步体会之后,将其概括为四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引导学生津津有味、人情入境地朗读,继而在脑海中变为一首诗,一幅画……在深刻领悟阿炳的不幸遭遇后,师生共赏《二泉映月》的乐曲,引导学生揣摩阿炳的“琴声”和“心声”,和学生分角色阅读,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在那个年代,谁愿意倾听阿炳的心声?没有人愿意听,他只能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心声化琴声,人生付月光。回应开头,凄婉、悲伤、同情直抵学生心灵的深处!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情感真正与教师的情感、文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的时候,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反复激荡着学生的心灵,文章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2.含英咀华,力求语语悟神。“语言所贵者,意也。”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文本言语”意义的追寻,并在追寻中学会言语。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亲历中完全沉醉在文本体验的王国里,潜心领会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诵读体味、比较品评,通过“语欲悟其神,字字不宜乎”的细心涵泳,努力用心灵去感应文本对象,并因此而产生共鸣。以下是特级教师孙建锋《最大的麦穗》的精彩片段:
  
  师:大家说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从不同角度静思默想、阅读思考,譬如“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何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何启发”这些问题,你们肯定会有更多“美丽”的收获。

《语文教学中“言”“意”关系的误区及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35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