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二、紧扣特性,开掘“例文”之智性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充当了“例文”的角色——“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研读“例文”,要善于发现它表达层面的智性,即文本最鲜明的个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探索与发现”为话题,三篇“例文”,三种文体。《夜晚的实验》是记叙文,《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说明文,《学会合作》是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它们智性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研读时如何开掘它们的智性呢?笔者以为既要把握文体特性,又要尊重“特定的这一篇”。
《夜晚的实验》作为一般记叙文研读时,重点关注作者如何叙述实验的过程。那么,它的独特性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问句和加点词语非常独特:(1)“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2)“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3)“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4)“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首先,这四个问句以及“好奇、奇怪、猜想、思考”这四个词语作为课文的“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人人胜。其次,它们隐含了文章的主题。“探索与发现”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正是善于提问和“好奇、奇怪、猜想、思考”么!这样看来,四个问句和四个词语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围绕它们展开教学,将独特而有效。
从说明文角度来研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须“抓住要点”,掌握“说明方法”。可用“鱼骨图”(“鱼”是海洋生物的代表)梳理其脉络。但是,仅这样解读似乎太浅显。我们再次深入研读文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实为一则公共演讲,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抒情语体特征,是一般说明文所不多见的。文章的前三自然段用文学性的语言,通过提问、比喻、拟人等方式引起听者(或读者)的兴趣,诉诸于人的心灵,情感丰富,充满召唤;文章后半部分,则通过条理化的讲述,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幅值得憧憬的美好画面……情理交融,让人信服、心动。站在文体的话语体式角度,可制定如下教学策略:在朗读中读出感染力,使人有茅塞顿开、豪情满怀之感;在听说训练中,可遵循“演讲”的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的复述,营造演讲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写方面,可以将收集的资料加以书面化处理,让学生根据演讲稿“感染力”的要求,用演讲的方式发布出来。
《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体。小学阶段一共有《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5篇议论文,让学生初步掌握议论文体的表达方式,即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让自己表达的东西更具说服力是议论文体的一个重点。《学会合作》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最后一篇议论文,对初中的学习具有衔接作用。为此,教学时要对所学议论文加以比较、梳理,为下一步学习奠基。比如说,梳理议论文表达结构上的共同点:“提出观点(话题)——举例说明——总结观点”;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引出话题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用以论证观点的“举例”有什么特点?每篇文章的结构方式有什么不同?……同时这又是一篇演讲稿,须关注语体特点,要让学生学习“演讲”,从中感受并习得“演讲稿”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
“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吕叔湘语)目前使用的课本系文选型教材,决定了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教“阅读”的任务基础上,必须关注表达。语文教师的一大责任在于发掘文本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写”的点,毕竟“内容人人可见,意蕴须经一番努力才能找到,形式对大多数入却是一个秘密”(歌德语)。
上述两个单元的“选文”,既有类型相同文体不同的,也有文体相同类型不同的。因此,从“型”“体”差异处人手进行研读,能使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更独到。当然,文本研读的方法、策略有多种。关注文体意识,针对文本的不同类型、不同体裁,采取相应的研读策略,只是研读文本的一种方式,它将为我们打开文本研读的另一扇“窗”。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