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写作:一句话“变”一篇文——我教《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往上猜。
生:50年。
生:80年。
师:差不多。齐白石14岁开始画民间画,直到93岁去世,没有“一日闲过”。一个人画画坚持80年,会出现怎样的奇迹?猜,齐白石的一幅字画,能拍卖到多少钱?
生:几十万。
师:高一点。
生:几百万。
师:再高一点。
生:几千万。
师:4.255亿元。(生惊讶)——齐白石80年就做一件事:画画,这就是——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我们一起读“你看……”这一部分。
师:你前进的路上,有“顽石”吗?
生:有。
师:你搬出一块石头来给我看看。
生:这不是真的石头,而是指困难。
师:你读懂了“顽石”背后的意思、言外的意思,好。读书,要能读出这样的言外之意。
(师板书:正面例子)
师:作者用了三个正面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还写了一个反面例子(板书“反面例子”)。一起读第4自然段。
3.朗读第4自然段。
(生读后)师:正面例子,写了三个人的例子。反面例子,为什么不用人的例子,而写雨水呢?
生:因为前面写太极洞的滴水,这里写雨水,呼应。
师:这是一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他们的英名都留下来了,这样的例子好找。像雨水那样,目标不专一、不持之以恒的人,留不下名来,上哪儿去找啊?
4.朗读第5自然段。
生(读板书):摆出看法一正面例子—反面例子。
师:有了这些故事的证明,作者得出了结论,读——
(生读最后一节。师板书:得出结论。)
生(读板书):摆出看法一正面例子一反面例子一得出结论。
师:一句话,就是这样“变成”一篇文的。这样的文章,叫议论文。写议论文一点也不难,就是摆出一个看法,正反面举几个例子。比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人,成绩一般都很不错。同不同意我的看法?
生:同意。
师:我们班这样的同学,有没有?
生:有。
师:反面例子——课前不好好预习、上课经常开小差、课后作业拖拉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好。我们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师:名字咱就不说了。说不定人家会改呢,对不对?你看,议论文,很简单,就这么写。
(生读板书)师:一句话,就是这样“变”一篇文的。
(三)段感
师:第3自然段,正面例子,如果分成2节,怎么分?在书上用“//”画出来。
生(默读后):“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前面是一节,后面也是一节。
师:对。如果要分为4节,怎么分?
生:李时珍一节,爱迪生一节,齐白石一节,小结一节。
师:对。我就不信难不倒你们。如果要分为5节,怎么分?
学生不会分,师幻灯出示:
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叫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由于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猜猜这个省略号的作用。
生:后面省略了和前面类似的小节。
师:要是你写这篇课文,正面例子,你喜欢写1节,还是2节、4节、5节?
(学生有的喜欢2节,有的喜欢4节,有的喜欢5节,只有三个同学坚持要写1节。)
师:哈哈,被我一忽悠,你们觉得课文不牢靠了。你为什么还是认为要写1节?
生:因为“反面例子”,也写了1节。
师:哦,“反面例子”写1节,“正面例子”也写1节,这样的话,读者读起来更清楚。好,同学们,我也支持用书上的,1节。除了这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看课文第1自然段,我数过了,有146个宁。如果分成4节、5节,那么,中间的小节,都会很短,都比第1自然段还短。作文的开头好比家里的卫生间,作文的中间部分,好比客厅、卧室。没特殊情况的话,卧室、客厅总要比卫生间来得大。房子有房子的规则,作文有作文的规则。段落怎么分,写几节,不是随心所欲的,要看看前面的段落,也要看看后面的段落。
(师板书:段:瞻前顾后)
师(指读板书):这是议论文的经典款。还有变式。比如“反面例子”可以不写。
生:摆出看法一正面例子一得出结论。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第4自然段“反面例子”,也可以不写,就写第3自然段的“正面例子”。如果只写“正面例子”,请问,这一部分内容,你会写几节?1节、2节、4节、5节?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4、5节)
师:这次,我支持你们选4节、5节的。作文的分段,要“随篇而变”。(板书:随篇而变)篇的结构变了,段落的设置也要变化。不过,分了4节,这几节,不都比第1自然段短了吗?有办法让它们变长吗?
(师出示:“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生:李时珍走了哪些地方,可以写。
师:选择一座山,怎么翻山越岭,可以写不少字。
生:李时珍访了哪些名师,可以写。
师:选择一个拜访名医的故事,能写不少字。
生:尝药草里,也有故事,可以写。
师:这么一写,肯定比第1自然段长了。这段话,要不要写长,也会“随篇而变”。——请问,如果为了将这段话拉长,写李时珍看病不收贫困百姓的钱,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这个不是写李时珍的“滴水穿石”的精神了,而是写他有爱心。
师:看来,“拉长”也不能随便“拉”,要扣住“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来“拉长”才好。
(四)启示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对我们学习表达上的启示是——
(生读板书)
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对我们生活上的启示是——
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这话是正确的。如果你有什么梦想想要实现,记住八个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跟踪了25年的研究,研究发现——
生(举手):只有3%的人能围绕一个目标,持之以恒。
师:这3%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人,25年后会怎样?
生:都成了社会的精英。
师:我们班有45个人,算一下,3%的话,有多少能成为精英?
生:13.5个。
师:你的口算不怎么样。
生:1.35个。
师:是不是有点少?那怎么办呢?记住这句话——
生:你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只要你能这么去做,那么,我们班的精英就会变成2.35个,5.35个,甚至13.5个。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