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福建永春桃城中心小学( 362600) 潘莲花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以下激励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呈金字塔形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全需要,接着是社交需要,之后是尊重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即“优势需要”。二是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激励上的应用。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个体行为得到重复或削弱、消失的过程。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就称为正强化;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就称为负强化。三是目标设置理论。爱德温·洛克提出:“目标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这种目标的明确性能提高绩效,尤其是当目标相对较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比简单的目标更能导致较高的绩效。”说简单些,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抓住优势需要,实施有效激励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决定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抓住学生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学生的优势需要体现在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两方面。
(一)外在需要
外在需要指来自社会的对小学生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读物的数量繁多,内容异彩纷里,瑕瑜互见。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无时无处没有读物相伴,无时无处不发生阅读活动。孩子们已经完全无法回避这样的阅读环境而安守象牙塔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必须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书海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则指人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深层次需要。小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好奇使他们渴望了解、认识身边这个纷繁复杂的多彩世界。课外读物为他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内在需要的激励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二、运用强化理论,通过肯定与否定手段进行激励
肯定与否定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运用外部刺激来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鼓励良好的阅读行为 ‘
鼓励行为比激发动机、满足需要容易一些,因为行为属于外在的因素,它比内在因素易于识别、易于掌握,激励效果也更为显著。
1.指引方法,建立正确的阅读行为规范。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l小时;掌握科学的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作者,再看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目录,最后逐页阅读;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浏览、泛读、精读;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批注笔记、提纲笔记、摘录笔记、心得笔记等。
2.强化正确的阅读行为。
及时地鼓励正确行为能够有效地强化这种行为。孩子们正确有效的阅读行为如果得以及时鼓励,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巧妙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
(1)物质鼓励。当孩子们阅读某个方面做得好,就用一件小礼物作为奖励品。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立竿见影地强化阅读行为,不足之处是不利孩子内在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这个方法较适用于阅读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孩子或者存在阅读障碍的中高年级孩子。
(2)精神奖励。这一方法简便经济,而且有调动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它的形式多样,如课前演讲、畅所欲言等。其中“成果展示”最能起到激励作用:①交流读后感: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写一 《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483.html
福建永春桃城中心小学( 362600) 潘莲花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以下激励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出人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呈金字塔形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最低层次的是生理需要,往上是安全需要,接着是社交需要,之后是尊重需要,而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同一时期内,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即“优势需要”。二是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激励上的应用。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个体行为得到重复或削弱、消失的过程。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这个行为巩固、保持、加强,就称为正强化;对个体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就称为负强化。三是目标设置理论。爱德温·洛克提出:“目标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必须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完成。这种目标的明确性能提高绩效,尤其是当目标相对较困难但又可以实现时,能比简单的目标更能导致较高的绩效。”说简单些,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
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抓住优势需要,实施有效激励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决定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抓住学生的优势需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学生的优势需要体现在外在需要和内在需要两方面。
(一)外在需要
外在需要指来自社会的对小学生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读物的数量繁多,内容异彩纷里,瑕瑜互见。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无时无处没有读物相伴,无时无处不发生阅读活动。孩子们已经完全无法回避这样的阅读环境而安守象牙塔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必须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书海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内在需要
内在需要则指人的心理上、精神上的深层次需要。小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时期,好奇使他们渴望了解、认识身边这个纷繁复杂的多彩世界。课外读物为他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要。内在需要的激励效果是最为显著的。
二、运用强化理论,通过肯定与否定手段进行激励
肯定与否定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运用外部刺激来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鼓励良好的阅读行为 ‘
鼓励行为比激发动机、满足需要容易一些,因为行为属于外在的因素,它比内在因素易于识别、易于掌握,激励效果也更为显著。
1.指引方法,建立正确的阅读行为规范。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l小时;掌握科学的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作者,再看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目录,最后逐页阅读;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浏览、泛读、精读;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批注笔记、提纲笔记、摘录笔记、心得笔记等。
2.强化正确的阅读行为。
及时地鼓励正确行为能够有效地强化这种行为。孩子们正确有效的阅读行为如果得以及时鼓励,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鼓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巧妙使用,才能发挥最佳的激励效果。
(1)物质鼓励。当孩子们阅读某个方面做得好,就用一件小礼物作为奖励品。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能立竿见影地强化阅读行为,不足之处是不利孩子内在主动性的充分发挥。这个方法较适用于阅读刚刚起步的低年级孩子或者存在阅读障碍的中高年级孩子。
(2)精神奖励。这一方法简便经济,而且有调动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它的形式多样,如课前演讲、畅所欲言等。其中“成果展示”最能起到激励作用:①交流读后感: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写一 《激励理论在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