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
江苏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 222064) 周志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见,学生的提问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程度的衡量。因而,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时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学会预习质疑,构建有效预习模块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新授课之前对学习内容的先期学习,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产生问题,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有效的预习模块。
1.对文题的质疑。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对文题进行质疑,既可以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有效推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理解文题的关键就是学会针对文题质疑。
(1)抓住文题中的关键字进行质疑。如在学《爱如茉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的关键字是“如”,“如”表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那么“爱”和“茉莉”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有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方向,也学会了从文题人手质疑的方法。在预习《暖流》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抓住关键字来质疑。有的学生说:“暖”是太阳晒的时候产生的?还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呢?可见,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字来质疑。
(2)寻找文题的空白进行质疑。如预习《大江保卫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文题中有人物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保卫战的,交代清楚了吗?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在预习后提出了下列质疑:谁在进行大江保卫战?为什么要打响这场保卫战?大江保卫战是怎样展开的?可见,学生需要引导,只要引导得好,他们的能力会很快提高。
(3)由文题展开想象进行质疑。如指导预习《望月》时,我引导学生遇到这样的文题应该这样想象:谁在望月?望月看到了什么?经过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好,也学会了预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在预习《灰椋鸟》这篇课文时,学生这样质疑:灰椋鸟漂亮吗?生活习性是什么?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为什么喜爱它?
2.对字词的质疑。学生对字词的质疑往往会局限于字词的意思,对难以理解的词语提出质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这样做。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做法。
(1)从字形引导学生质疑。我让学生观察“腊梅花”的“腊”,引导学生思考:“腊梅花”为什么用“腊”?因为它是腊月开的吗?(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学生在预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就对“彗星”的“彗”提出了质疑,“彗”与“慧”有什么区别?
(2)从一词多解引导学生质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时,理解句中的“招手”一词时,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他告诉学生:“关于‘招手’的理解,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就指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公案吗?”关于“招手”的质疑燃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借用周老师的做法,引导学生从一词多义方面进行质疑。
3.对人物关系进行质疑。小学阶段多以记叙文为主,学生能够厘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感,就算达到很高的学习层次了。所以,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引导他们从文中人物关系人手,进行质疑。
如在指导学生预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引领学生思考:一头普通的大黑骡子和首长彭德怀之间能有什么事情?学生带着好奇心,就会一口气把文宣读完。
可见,我们根据文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增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提升学生读书的深度。
4.对标点符号的质疑。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形状不同,会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去发现标点的不同,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如在预习《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去发现文中标点的特殊之处。学生就抓住文中的“制造”“配件”“装配”进行质疑: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加双引号呢?结尾还要用省略号呢?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5.对写作背景的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是他们打开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对当时彭德怀命令警卫员枪杀大黑骡子提出了质疑: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怎么还要枪杀它呢?当时的情况到底怎样?非杀大黑骡子不可吗?学生对枪杀的背景提出质疑,这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弄明白彭德怀军队当时的生存状态,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使他们对文章进一步深挖、理解。
二、学会课堂质疑,构建有效课堂模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精心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貌似“民主”,其实是一种“假民主”,学生是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621.html
江苏连云港市关里中心小学( 222064) 周志兵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可见,学生的提问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程度的衡量。因而,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时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学会预习质疑,构建有效预习模块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新授课之前对学习内容的先期学习,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产生问题,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有效的预习模块。
1.对文题的质疑。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对文题进行质疑,既可以激起学生探求文本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有效推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验。理解文题的关键就是学会针对文题质疑。
(1)抓住文题中的关键字进行质疑。如在学《爱如茉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的关键字是“如”,“如”表示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那么“爱”和“茉莉”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有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方向,也学会了从文题人手质疑的方法。在预习《暖流》这篇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抓住关键字来质疑。有的学生说:“暖”是太阳晒的时候产生的?还会在什么时候产生呢?可见,学生学会了抓住关键字来质疑。
(2)寻找文题的空白进行质疑。如预习《大江保卫战》,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文题中有人物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保卫战的,交代清楚了吗?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在预习后提出了下列质疑:谁在进行大江保卫战?为什么要打响这场保卫战?大江保卫战是怎样展开的?可见,学生需要引导,只要引导得好,他们的能力会很快提高。
(3)由文题展开想象进行质疑。如指导预习《望月》时,我引导学生遇到这样的文题应该这样想象:谁在望月?望月看到了什么?经过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好,也学会了预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在预习《灰椋鸟》这篇课文时,学生这样质疑:灰椋鸟漂亮吗?生活习性是什么?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为什么喜爱它?
2.对字词的质疑。学生对字词的质疑往往会局限于字词的意思,对难以理解的词语提出质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会这样做。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做法。
(1)从字形引导学生质疑。我让学生观察“腊梅花”的“腊”,引导学生思考:“腊梅花”为什么用“腊”?因为它是腊月开的吗?(语文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学生在预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就对“彗星”的“彗”提出了质疑,“彗”与“慧”有什么区别?
(2)从一词多解引导学生质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教学《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时,理解句中的“招手”一词时,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他告诉学生:“关于‘招手’的理解,有两种理解,一种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就指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公案吗?”关于“招手”的质疑燃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借用周老师的做法,引导学生从一词多义方面进行质疑。
3.对人物关系进行质疑。小学阶段多以记叙文为主,学生能够厘清文中人物的关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感,就算达到很高的学习层次了。所以,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就引导他们从文中人物关系人手,进行质疑。
如在指导学生预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引领学生思考:一头普通的大黑骡子和首长彭德怀之间能有什么事情?学生带着好奇心,就会一口气把文宣读完。
可见,我们根据文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能够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增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提升学生读书的深度。
4.对标点符号的质疑。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他们形状不同,会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去发现标点的不同,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如在预习《神奇的克隆》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去发现文中标点的特殊之处。学生就抓住文中的“制造”“配件”“装配”进行质疑: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加双引号呢?结尾还要用省略号呢?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5.对写作背景的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是他们打开文章主题的金钥匙。
如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对当时彭德怀命令警卫员枪杀大黑骡子提出了质疑: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怎么还要枪杀它呢?当时的情况到底怎样?非杀大黑骡子不可吗?学生对枪杀的背景提出质疑,这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弄明白彭德怀军队当时的生存状态,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使他们对文章进一步深挖、理解。
二、学会课堂质疑,构建有效课堂模块
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精心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貌似“民主”,其实是一种“假民主”,学生是 《学会质疑,构建有效学习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