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间故事教学策略的尝试
后羿嘱咐嫦娥把药藏好、老牛在临死时叫牛郎把皮留着以备急用、祝英台出嫁时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花轿路经粱山伯坟前要逗留片刻,这些是铺垫、伏笔手法在故事中的广泛应用;人与人、人与动物、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有曲折的情节、布下的悬念、贯穿的线索……教学时,我们不妨带着学生领略这些故事“是怎么写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小细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此外,大胆奇特的想象更是故事的亮点。故事中凡胎最终的“神化”、物体的“人化”、神又可以“人化”。借助这样奇特的情节,我们可引发学生无限的好奇与幻想,引导他们进行感情阅读,补充情节,大胆续写创编,使教学既得其“意”,又得其“言”,言意皆得,达到赏读的目的,站在文学创作方法的高度,进行简单的文学基本理论的鉴赏。
我们期待学生们读故事的同时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有审美享受,又有理解思考,更需要有对故事的自我创造。
三、从适度拓展出发,践行群文阅读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教材体现了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那原汁原味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重相对少了许多。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有限的作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民间故事教学理应摒弃字斟句酌、咀来嚼去的精致细腻的课堂,而走向“以一带全、群文阅读”的课堂阅读方式。这就要构建“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要善于从民间故事的“群体”中提取一批新颖有趣,能够引发学生思考,链接以往语文学习,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比如,故事中两代人之间的人物关系如何?几对青年男女之间爱情有何相似?神仙(织女、嫦娥、化蝶后的粱山伯与祝英台、蛇仙)的生活好还是人间生活更快乐?为何故事里的爱情大多是凄美的?还可以引入与这些故事相关的古代诗文、戏曲、歌赋。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学生会在比较中读懂民间故事,读出民族文化。
我们发现,对于一篇民间故事,学生们也许早在课外,甚至幼儿时就听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就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民间故事;带学生学会鉴赏,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以同题材阅读拓展去诱发学生在比较中质疑和发现。。语文课,学习的就是本国的语言和文字,但愿这样不拘一格的课堂教学尝试,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一则故事,而是更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