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教育而来——读雷夫感想演讲稿
我为教育而来——读雷夫感想演讲稿
雷夫《第56号教室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教学和方法的指导,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这些可贵的方法。真的很感谢,这样一位时代的教育者给老师们带来如此多的帮助和思考。方法有太多,而态度却只有一个,我最为敬佩的是雷夫老师工作的态度,他说:“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在1992年刚被评为迪士尼全美年度教师的时候。人们把我描写成救世主,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名誉让我非常不自在,直到现在我仍然如此。”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做教育的人,没有功利心。这在浮躁的,不善良的社会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好莱坞想要斥巨资找他拍一部反映教育生活的电影,他不假思索地就拒接了,这在旁人眼中是那么的诱人,而他却说:“拍电影对我的教育没有任何用。”这不禁让我想到他的成功就是源于脚踏实地。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日本有一位剑术高手叫宫本武藏,有个叫柳生又寿郎的人想跟他学习剑术,柳生问:“我想成为一流的剑手,我每天都会刻苦练习,用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宫本答:“一生的时间!”柳生表示无法等那么久的时间:“假如我愿意用尽一切努力,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伺候你,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师傅答道:“10年的时间。”柳生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蹉跎,我必须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成为剑术高手,我会不惜任何代价,夜以继日地练剑,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可能需要七十年,或者你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剑术高手!”柳生不解:“为什么我越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师傅说:“因为你的两只眼睛都盯在第一流的剑手上了,没有留一只眼睛看你自己!”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如同雷夫这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摒除功利心,没有空大的虚妄,脚踏实地才会有所得。
网络上提问,问了一个许多中国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细究起原因,在怀疑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培养不出获得诺奖的人?雷夫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诺贝尔奖和艺术无法比较,二者有天壤之别。看似答非所问,细想立刻心照不宣,这不跟柳生盯在一流的剑术高手上是一样的吗?没有用心去关注和经营自己,只把眼光放在荣誉上。说起诺奖,不能不提今年中国挺热闹的一件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也很诱人,750万人民币呢!中国追逐诺奖一路来很是辛苦,但跟诺贝尔文学奖关联的有些有趣的故事:早在鲁迅那个时代,瑞典文学院的一位行探学家联系刘半农想征求鲁迅的同意,推荐他入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是鲁迅却说:“梁启超不能,我也不能。”他认为自己不配,就婉言谢绝了。鲁迅在中国文学界够大师了吧,但是不在乎荣誉,他在乎的是民生。不少人说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一位充满湘西风情的文学巨匠,只可惜,在1988年10月揭晓的时刻,沈从文不幸在当年5月去世,沈从文是瑞典文学院士马悦然极其推崇的一位东方作家,据他透露,他和当是大多数的院士都极力推选沈为当年的诺奖文学的获得者,但是很不幸诺奖不能颁发给已故世的作家,不禁感慨沈从文再多活5个月该多好哇。 (演讲稿 fanwen.oyaya.net) 然而,当马悦然致电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在世的消息时,中国的文化参赞却不知道中国有沈从文这个人!更加有趣的是被许多中国人喜欢赞赏的学者兼作家钱钟书直接就说,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法国的哲学家萨特直接拒接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和那一笔高额的奖金,他同样认为荣誉不代表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意思。这一个个诺奖的小故事无疑也是在说,我们应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对某个奖项趋之若鹜。选择不切实际的,最终会失望而无所得。在影视圈,似乎人人都疯狂地追捧“奥斯卡”,似乎这就是影视一个最高级,很多人都抨击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张艺谋,把他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种种作为谈资,其实不然哪!张导何等的脚踏实地呢!我们都知道,剧本对一个导演来说何其重要,张导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文学剧本,订阅了当年在邮局里能订到的所有的文学杂志,成夜成夜地不睡觉认真地读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中选取最好的作品改编拍摄,所以他才会拍出像《红高粱》《活着》等这样的好作品。对艺术的执着源自脚踏实地,雷夫也好,张导也好,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诠释他们对职业的热爱,而并非一颗功利心。
雷夫是实在的,实在地告诉大家,他工作20多年都在不断经历着失败,一个优秀的老师的职业之路就是一部失败史,我终于从一名老师身上看到了,教育家不见得非得是孔子,陶行知这些早已故去的希圣希贤,教育家终于从云端走向了大地,雷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家和我们老师的榜样。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冯虚御风的大鹏在天澄地净中尽情展示自我而无所凭借,而我,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是有所凭借,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脚踏实地,我为教育而来,用心一点一点地去为孩子经营,雷夫和雷夫的故事,我们因为渴望,所以阅读;老师和老师的职业,我们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我为教育而来——读雷夫感想演讲稿》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665.html
雷夫《第56号教室的故事》给了我许多教学和方法的指导,我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这些可贵的方法。真的很感谢,这样一位时代的教育者给老师们带来如此多的帮助和思考。方法有太多,而态度却只有一个,我最为敬佩的是雷夫老师工作的态度,他说:“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在1992年刚被评为迪士尼全美年度教师的时候。人们把我描写成救世主,但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名誉让我非常不自在,直到现在我仍然如此。”我看到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做教育的人,没有功利心。这在浮躁的,不善良的社会里显得那么难能可贵。好莱坞想要斥巨资找他拍一部反映教育生活的电影,他不假思索地就拒接了,这在旁人眼中是那么的诱人,而他却说:“拍电影对我的教育没有任何用。”这不禁让我想到他的成功就是源于脚踏实地。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日本有一位剑术高手叫宫本武藏,有个叫柳生又寿郎的人想跟他学习剑术,柳生问:“我想成为一流的剑手,我每天都会刻苦练习,用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宫本答:“一生的时间!”柳生表示无法等那么久的时间:“假如我愿意用尽一切努力,甚至当你的仆人跟随伺候你,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师傅答道:“10年的时间。”柳生说:“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蹉跎,我必须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成为剑术高手,我会不惜任何代价,夜以继日地练剑,多长时间可以成为剑术高手?”“可能需要七十年,或者你一生也不可能成为剑术高手!”柳生不解:“为什么我越努力,需要的时间却越长呢?”师傅说:“因为你的两只眼睛都盯在第一流的剑手上了,没有留一只眼睛看你自己!”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如同雷夫这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摒除功利心,没有空大的虚妄,脚踏实地才会有所得。
网络上提问,问了一个许多中国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少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细究起原因,在怀疑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培养不出获得诺奖的人?雷夫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诺贝尔奖和艺术无法比较,二者有天壤之别。看似答非所问,细想立刻心照不宣,这不跟柳生盯在一流的剑术高手上是一样的吗?没有用心去关注和经营自己,只把眼光放在荣誉上。说起诺奖,不能不提今年中国挺热闹的一件事,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也很诱人,750万人民币呢!中国追逐诺奖一路来很是辛苦,但跟诺贝尔文学奖关联的有些有趣的故事:早在鲁迅那个时代,瑞典文学院的一位行探学家联系刘半农想征求鲁迅的同意,推荐他入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是鲁迅却说:“梁启超不能,我也不能。”他认为自己不配,就婉言谢绝了。鲁迅在中国文学界够大师了吧,但是不在乎荣誉,他在乎的是民生。不少人说曾经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是沈从文,一位充满湘西风情的文学巨匠,只可惜,在1988年10月揭晓的时刻,沈从文不幸在当年5月去世,沈从文是瑞典文学院士马悦然极其推崇的一位东方作家,据他透露,他和当是大多数的院士都极力推选沈为当年的诺奖文学的获得者,但是很不幸诺奖不能颁发给已故世的作家,不禁感慨沈从文再多活5个月该多好哇。 (演讲稿 fanwen.oyaya.net) 然而,当马悦然致电中国驻斯德哥尔摩大使馆询问沈从文是否在世的消息时,中国的文化参赞却不知道中国有沈从文这个人!更加有趣的是被许多中国人喜欢赞赏的学者兼作家钱钟书直接就说,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法国的哲学家萨特直接拒接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和那一笔高额的奖金,他同样认为荣誉不代表艺术,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意思。这一个个诺奖的小故事无疑也是在说,我们应追求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对某个奖项趋之若鹜。选择不切实际的,最终会失望而无所得。在影视圈,似乎人人都疯狂地追捧“奥斯卡”,似乎这就是影视一个最高级,很多人都抨击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张艺谋,把他与奥斯卡失之交臂的种种作为谈资,其实不然哪!张导何等的脚踏实地呢!我们都知道,剧本对一个导演来说何其重要,张导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文学剧本,订阅了当年在邮局里能订到的所有的文学杂志,成夜成夜地不睡觉认真地读浩如烟海的作品,从中选取最好的作品改编拍摄,所以他才会拍出像《红高粱》《活着》等这样的好作品。对艺术的执着源自脚踏实地,雷夫也好,张导也好,都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诠释他们对职业的热爱,而并非一颗功利心。
雷夫是实在的,实在地告诉大家,他工作20多年都在不断经历着失败,一个优秀的老师的职业之路就是一部失败史,我终于从一名老师身上看到了,教育家不见得非得是孔子,陶行知这些早已故去的希圣希贤,教育家终于从云端走向了大地,雷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家和我们老师的榜样。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冯虚御风的大鹏在天澄地净中尽情展示自我而无所凭借,而我,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是有所凭借,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脚踏实地,我为教育而来,用心一点一点地去为孩子经营,雷夫和雷夫的故事,我们因为渴望,所以阅读;老师和老师的职业,我们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我为教育而来——读雷夫感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