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工人。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培训科,设有科长、副科长各一名、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并由一名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员学籍管理、编制台账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南海奇美电子、信昌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冠捷电子、江钻实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训协议;与本市的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杨市精工、东灏制衣等到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进修提升培训协议;东汽公司和杨市精工等企业成为机加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昆山电子和南海奇美电子等企业成为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东灏制衣和亚利服饰等企业成为服装缝制与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近两年先后派苏老师、刘老师到东汽公司学习车工及数控技术,派邱老师到昆山电子公司学习电子焊接技术并兼任学生实习带队教师,派王老师到远达化工厂学习合成氨工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5、学籍管理。对每一期、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员都要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对他们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并建立好台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查和评价。对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督促每位教师做好备、教、辅、改、查工作,以达到预定的培训质量。
四、对校合作办学模式的评价
1、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与亚利服饰公司和远达化工公司开展的“双元定向”合作,将亚利服饰公司2008年新招工人中的241人及远达化工公司2008年新招工人中的78人注册成我校学生、学制二年。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二年毕业后获取技校文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缓解了学校的招生困难,给学校带来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学校2007年与企业合作,培训各类学员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近200万元。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机加工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后,95%的学生能承担学校承接的对外加工业务的操作且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给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
4、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双元定向”班开班后,深受广大失地农民的欢迎,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运作程度偏低,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4、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对学校来说,培训资金要先期垫付,等培训学员完成学业且验收合格后,培训资金才能到位。对企业来说,学员学习期间要支付培训学员一定的工资福利,学员合格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后,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3946.html
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专班。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培训科,设有科长、副科长各一名、三名专职工作人员,并由一名副校长领导。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学员学籍管理、编制台账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南海奇美电子、信昌五金制造有限公司、冠捷电子、江钻实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训协议;与本市的亚利服饰、永安药业、金澳科技、远达化工等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与本市的江赫医用材料厂、杨市精工、东灏制衣等到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进修提升培训协议;东汽公司和杨市精工等企业成为机加工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昆山电子和南海奇美电子等企业成为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基地,东灏制衣和亚利服饰等企业成为服装缝制与设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和学员的水平,以培养学生和学员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选择理论水平高,业务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并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近两年先后派苏老师、刘老师到东汽公司学习车工及数控技术,派邱老师到昆山电子公司学习电子焊接技术并兼任学生实习带队教师,派王老师到远达化工厂学习合成氨工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
5、学籍管理。对每一期、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员都要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对他们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学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并建立好台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督查和评价。对教学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督促每位教师做好备、教、辅、改、查工作,以达到预定的培训质量。
四、对校合作办学模式的评价
1、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实现经济腾飞、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学校与亚利服饰公司和远达化工公司开展的“双元定向”合作,将亚利服饰公司2008年新招工人中的241人及远达化工公司2008年新招工人中的78人注册成我校学生、学制二年。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二年毕业后获取技校文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大缓解了学校的招生困难,给学校带来了近100万元的经济效益。学校2007年与企业合作,培训各类学员3000余人,创造经济价值近200万元。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处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机加工班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后,95%的学生能承担学校承接的对外加工业务的操作且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给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3、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专业设备的更新。能及时有效科学地把握市场人才需求,提高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
4、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效益。
5、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知名度,融合双方的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双元定向”班开班后,深受广大失地农民的欢迎,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几点反思
1、专业和课程设置稳定性差。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
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
3、合作层次不深、水平不高。目前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合作,运作程度偏低,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4、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对学校来说,培训资金要先期垫付,等培训学员完成学业且验收合格后,培训资金才能到位。对企业来说,学员学习期间要支付培训学员一定的工资福利,学员合格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后,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职教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余争鸣: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