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作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合作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定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者;学生只是一味的膜拜、遵循,充分体现了“师道尊严”,而随军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正与日俱增显露其重要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桂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实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课改的前提。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其中师生合作是主要的,合作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率,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关系的核心,这不仅表示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的主流关系,还表示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程度的晴雨表。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是在原先的教育传统中进行创新,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合作学习。
中国在历史上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对教育的表述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是师生关系的权力模式。这种模式依靠权力来调控师生关系。这种模式有两个基本概念,就是“命令”与“服从”。在师生关系中,命令属于教师,教师是“上”,服从属于学生,学生是“下”。教师的教育不是开导启发、循循善诱,而是一种“绝对命令”,是不可越逾的金科玉律;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而是对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盲目服从和接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师生关系走向绝对化的授课关系。此外,学生受教材和考试的统治,学生对分数的屈从,这都是权力模式的一种转化表现。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的权力模式、制度模式、合作模式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解放以后以及当今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方式,我们要破旧立新,就要在克服传统的习惯势力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合作学习”实验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索取的信心。具体我认为应作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讲究批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的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教师应抓住学习的个性特点,因时因事讲究批评方法,忌讳“冷、硬、辣”的语言,避免挫伤其自新和自信;在工作中,我本着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更注重导之以行,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正如一次某班地理作业交得不很理想,我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请完成作业的同学举起手,同时表扬这些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成绩是和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方法”,但是还有个别同学没举手,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相信他们一定是有原因,否则谁会不想交作业呢?希望这些同学课后补上,交上来。课后这些同学都按时交了作业。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同时也应尊重别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体验,唤起师生共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思维--创造,即认识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即意向活动。在意向活动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强化整个意向活动的功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及再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促使学生爱学、好学、乐学,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这种情感动力的诱发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
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爱是情感的"催化剂"。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别林斯基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人人都有被人关心和爱护的渴求,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让他们觉得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学生非常重视这种情感体验,他们会爱上这位老师的课,并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后进生而言,获得教师更多的关爱能让他们排除心理上巨大的焦虑、自卑、无助。而且,他们会从教师那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的耐心帮助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竭力想回报--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密切,才能营造出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挣脱束缚,消除心理压力,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达到和谐一致,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学生沐浴着老师的爱,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
三、走进学习的情感世界,营造互信的师生关系
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初中生的个性独立意识较强,思想正处于转化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等认识不透,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理奥秘,适时点拨,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尽可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之感到亲近,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更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四、更新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而且,教师要设身处地,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地位上去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不断地校正自己对学生的看法、态度与工作方式。这 《建立合作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094.html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定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者;学生只是一味的膜拜、遵循,充分体现了“师道尊严”,而随军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正与日俱增显露其重要性。美国著名教育家桂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实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课改的前提。
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其中师生合作是主要的,合作学习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率,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关系的核心,这不仅表示师生关系是教育主体的主流关系,还表示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品质。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合作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发展程度的晴雨表。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是在原先的教育传统中进行创新,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合作学习。
中国在历史上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对教育的表述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是师生关系的权力模式。这种模式依靠权力来调控师生关系。这种模式有两个基本概念,就是“命令”与“服从”。在师生关系中,命令属于教师,教师是“上”,服从属于学生,学生是“下”。教师的教育不是开导启发、循循善诱,而是一种“绝对命令”,是不可越逾的金科玉律;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而是对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盲目服从和接受。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师生关系走向绝对化的授课关系。此外,学生受教材和考试的统治,学生对分数的屈从,这都是权力模式的一种转化表现。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师生关系的权力模式、制度模式、合作模式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解放以后以及当今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方式,我们要破旧立新,就要在克服传统的习惯势力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合作学习”实验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只有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索取的信心。具体我认为应作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讲究批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的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教师应抓住学习的个性特点,因时因事讲究批评方法,忌讳“冷、硬、辣”的语言,避免挫伤其自新和自信;在工作中,我本着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更注重导之以行,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正如一次某班地理作业交得不很理想,我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请完成作业的同学举起手,同时表扬这些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成绩是和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好方法”,但是还有个别同学没举手,这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相信他们一定是有原因,否则谁会不想交作业呢?希望这些同学课后补上,交上来。课后这些同学都按时交了作业。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效果事半功倍,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同时也应尊重别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情感体验,唤起师生共鸣。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思维--创造,即认识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即意向活动。在意向活动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具有启动、定向、维持、强化整个意向活动的功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以及再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会促使学生爱学、好学、乐学,是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这种情感动力的诱发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真切的喜爱之情。
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爱是情感的"催化剂"。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别林斯基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人人都有被人关心和爱护的渴求,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每一位学生表现出足够的关切和尊重,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老师的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让他们觉得被了解、被关注、被尊重。学生非常重视这种情感体验,他们会爱上这位老师的课,并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后进生而言,获得教师更多的关爱能让他们排除心理上巨大的焦虑、自卑、无助。而且,他们会从教师那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的耐心帮助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竭力想回报--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密切,才能营造出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挣脱束缚,消除心理压力,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达到和谐一致,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学生沐浴着老师的爱,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
三、走进学习的情感世界,营造互信的师生关系
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初中生的个性独立意识较强,思想正处于转化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等认识不透,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理奥秘,适时点拨,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尽可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之感到亲近,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更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四、更新观念,转换教师角色。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之间的关系才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问题。而且,教师要设身处地,经常把自己放到学生的地位上去分析,获得反馈信息,不断地校正自己对学生的看法、态度与工作方式。这 《建立合作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