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变五法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变五法
贵州省威宁县观海镇南园小学 张 艳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应以“繁琐分析”走向“读中感悟”。表面看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减少了,但实质的要求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为准确、凝炼、生动,不多的言语才能在课堂上起到收放自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精心地备课,设计教学语言之外,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合作。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他们的反应千变万化,难以完全预料。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今天,我首先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应变的一些体会。
一、借题发挥,点石成金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东方之珠》一课时,突然从校外传来一阵热烈的爆竹声,“噼噼啪啪”的声响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爆竹声吸引住了。看来这声音一时还停不了。接下去的课怎么上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故意说:“什么声音这么闹啊?”学生抢着告诉我。我让学生们仔细听,让他们说说听见了什么?然后我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有什么事呀?”在学生跟上我的思维展开想象之后,我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们抢着表达完他们的猜测后,我适时地出示了修改后的课后习题4: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街上响起了爆竹声,好热闹呀!”写一段话。面对突发事件,我随机应变,借题发挥,由产生“课堂异变”的爆竹声谈起,一个很好的写话题材信手拈来,把同学们由盲目猎奇引向课文的训练要点,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将错就错,故意反问。课堂发言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能有效地密切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教师进一步施教提供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是在求知过程中的发言,所以说错的可能是难以避免的。这时,教师除了可以用辨证的语言给予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课堂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外,也不妨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在推出错误判断时会心一笑,达成正确的认识。一次,我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请同学们理解“天各一方”这个成语的意思。于林锋同学站起来回答:“‘天各一方’就是两个人不在一起。”这个答案离正确的意思有一定距离,必须让孩子们有明确的理解。我没有急于否定,另请他人。而是将错就错,故意反问:“那么你现在和你妈妈也是天各一方吗?” 于林锋沉吟了一下,脸倏地红了。“噢,不是,‘天各一方’应该是两个人不在一起,并且他们离得很远很远。”我满意地笑了:“你真聪明!”我为孩子的聪明,也为自己的机智感到由衷地高兴。这样的处理不是比单纯地纠正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好得多吗?
二、不置可否,转移回避
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问题。教师如果正面回答,就会纠缠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中,冲淡、甚至破坏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若不理会,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最好是顺势接过话头,转移话题,或巧妙地回避学生的话题。我在教《雪儿》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精心照料“雪儿”一段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很快冷静下来。婉转地对他说:“‘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想,不管‘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小作者都会一样地喜爱它,照料它的,对吗?”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又把学生的注意牵回到了文章的主题上了。
三、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其实只要教师只要留心体会,机智地应对,都能在学生的任何发言中捕捉到我们需要的契机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记得我听过一堂一年级识字课,那位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令我记忆犹新。这位老师在出示“鸟”字后问:“哪位小朋友认识它?”老师话音未落,一位小男孩已站了起来。“老师,它是‘一匹马’的‘马’。”听课席里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那老师微笑着说:“你真棒!起码‘鸟’和‘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看着老师。老师继续亲切地说:“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小男孩点点头,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多好啊,把‘鸟’和‘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这个片段中的老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四、转换提问,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相对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到位,就不妨暂且不必刨根问底,灵活地转换提问,从另一个角度来启发,效果会比较好。比如,有一次,我在上《狼和小羊》一课时,曾这么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结果学生们不知该怎么回答。我不再追问,而是转换了一个问题:“狼想吃小羊,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我会喊妈妈来帮忙。”有的说:“我要赶紧逃跑。”有的说:“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去。”还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我就用羊角戳破它的肚子。”……看看放得差不多了,我就又把话题扯回来:“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么课文里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它一直给狼说好话。”“小羊的做法行吗?”当得到明确的否定后,我说:“遇见狼这样凶狠的家伙,能不能光说好话?”至此,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了“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这一课中,及时的转换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化冷场为热烈讨论,进而轻易提炼出中心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了课堂语言调节的魅力。
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应变能力非一日之功。它不仅仅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也来自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热爱及乐观的情绪等,它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拓眼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变五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244.html
贵州省威宁县观海镇南园小学 张 艳
《新课程标准》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应以“繁琐分析”走向“读中感悟”。表面看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减少了,但实质的要求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为准确、凝炼、生动,不多的言语才能在课堂上起到收放自如、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精心地备课,设计教学语言之外,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合作。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他们的反应千变万化,难以完全预料。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处置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今天,我首先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应变的一些体会。
一、借题发挥,点石成金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东方之珠》一课时,突然从校外传来一阵热烈的爆竹声,“噼噼啪啪”的声响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学生的注意力全被爆竹声吸引住了。看来这声音一时还停不了。接下去的课怎么上呢?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故意说:“什么声音这么闹啊?”学生抢着告诉我。我让学生们仔细听,让他们说说听见了什么?然后我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有什么事呀?”在学生跟上我的思维展开想象之后,我让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们抢着表达完他们的猜测后,我适时地出示了修改后的课后习题4: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街上响起了爆竹声,好热闹呀!”写一段话。面对突发事件,我随机应变,借题发挥,由产生“课堂异变”的爆竹声谈起,一个很好的写话题材信手拈来,把同学们由盲目猎奇引向课文的训练要点,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将错就错,故意反问。课堂发言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能有效地密切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教师进一步施教提供可靠的依据。但由于是在求知过程中的发言,所以说错的可能是难以避免的。这时,教师除了可以用辨证的语言给予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课堂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纠正外,也不妨将错就错,让学生自己在推出错误判断时会心一笑,达成正确的认识。一次,我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请同学们理解“天各一方”这个成语的意思。于林锋同学站起来回答:“‘天各一方’就是两个人不在一起。”这个答案离正确的意思有一定距离,必须让孩子们有明确的理解。我没有急于否定,另请他人。而是将错就错,故意反问:“那么你现在和你妈妈也是天各一方吗?” 于林锋沉吟了一下,脸倏地红了。“噢,不是,‘天各一方’应该是两个人不在一起,并且他们离得很远很远。”我满意地笑了:“你真聪明!”我为孩子的聪明,也为自己的机智感到由衷地高兴。这样的处理不是比单纯地纠正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好得多吗?
二、不置可否,转移回避
课堂上,学生有时会提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问题。教师如果正面回答,就会纠缠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中,冲淡、甚至破坏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若不理会,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最好是顺势接过话头,转移话题,或巧妙地回避学生的话题。我在教《雪儿》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阅读“我”精心照料“雪儿”一段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顿时引来一阵哄堂大笑。我很快冷静下来。婉转地对他说:“‘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想,不管‘雪儿’是公的还是母的,小作者都会一样地喜爱它,照料它的,对吗?”就这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又把学生的注意牵回到了文章的主题上了。
三、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在课堂上,其实只要教师只要留心体会,机智地应对,都能在学生的任何发言中捕捉到我们需要的契机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的。记得我听过一堂一年级识字课,那位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令我记忆犹新。这位老师在出示“鸟”字后问:“哪位小朋友认识它?”老师话音未落,一位小男孩已站了起来。“老师,它是‘一匹马’的‘马’。”听课席里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小男孩似乎有所察觉,红着脸低下了头。那老师微笑着说:“你真棒!起码‘鸟’和‘马’这两个字你都有点认识!”小男孩抬起头,奇怪地看着老师。老师继续亲切地说:“你把‘鸟’认成了‘马’肯定有原因,你愿意告诉大家吗?”小男孩点点头,吞吞吐吐地说:“这两个字长得太像了,它们都有‘竖折折钩’和‘一横’。”老师高兴地说:“你说得多好啊,把‘鸟’和‘马’这两个字的相同点告诉了我们大家,现在请你再仔细看看这两个字,你一定会发现它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这两个字,好吗?”小男孩高兴地走上了讲台……这个片段中的老师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敏锐地捕捉合理的因素,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巧妙地突破了难点。
四、转换提问,化难为易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相对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到位,就不妨暂且不必刨根问底,灵活地转换提问,从另一个角度来启发,效果会比较好。比如,有一次,我在上《狼和小羊》一课时,曾这么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结果学生们不知该怎么回答。我不再追问,而是转换了一个问题:“狼想吃小羊,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么做?”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有的说:“我会喊妈妈来帮忙。”有的说:“我要赶紧逃跑。”有的说:“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去。”还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我就用羊角戳破它的肚子。”……看看放得差不多了,我就又把话题扯回来:“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办法都很好。那么课文里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它一直给狼说好话。”“小羊的做法行吗?”当得到明确的否定后,我说:“遇见狼这样凶狠的家伙,能不能光说好话?”至此,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了“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在这一课中,及时的转换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化冷场为热烈讨论,进而轻易提炼出中心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了课堂语言调节的魅力。
当然,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应变能力非一日之功。它不仅仅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也来自于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的热爱及乐观的情绪等,它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开拓眼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应变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