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自主
教育理论: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自主
(一)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的积极参与。
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对课程内容的研读,开发,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环境等。这个过程是教师“先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来解读新课标和教材,适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删减和增加教材的一些内容,积极有效发现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这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方式。有利于教师的主动实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因此,新的课堂改革,要求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开发研制适合自己教学方式,适合自己学生更快掌握理解知识的“新教材”。
(二)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的创新实施。
要在传统的教学束缚中解脱出来,教师首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具备创新实施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一个忠实、被动的传播者,这束缚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个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该具有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新理念、价值观、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组与加工的能力,使教学材料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也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方式,这是教师在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一堂完整好课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教师个人工作态度,提高教师个人自身修养。
“态度决定一切。”新课改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如何有效的利用和中自主权,有教师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决定的。如果不能积极学习,不断更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将最终因不能主动适应而被淘汰。
每位教师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在性格,气质,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参与各种学习,自觉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从而弥补在新课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差异。
(四)注重本学科教师的团结合作。
同科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在某种程度来说,能够激发更多的教学灵感。今天的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力所不能及的。新课堂更需要教师的合作互动,交流,配合,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教师课堂行为的深层次变化,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师应该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情景,激发学生认识性兴趣和学习动机。营造一些情景主要是引起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的认识性兴趣能够保持持久,强烈,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深入的探究。
2、让学生自主参与制定教师教与学的计划中,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修改,主动完成。避免教学中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要善于在热烈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去注重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学习不仅仅是学到知识,而是在“找寻”要学的知识,学会学习知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4、创建和谐课堂。提倡激励性评价方式,用鼓励性语言,表情注视着每个学生,关注接受能力差的弱势学生,因材施教,鼓励他们自主地承担顺利闯过学习难关的任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一个快乐的求知者。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课堂不求容量求质量
课堂教学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应该是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感觉到他要学,他要动脑,他掌握了,他记住了。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一堂课45分钟教学的容量,却忽视了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多少知识。一堂缺少互动,师生漠不关心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是大家接受新课改理念后达成共识的。那么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或者略高于学生的思维模式,又能被学生接受的思维方式。只有在这个模式下衍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而不是强迫适应接受。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而且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有更多的关注——人性化的关注。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时刻注意的内心发问:
1、当学生在课堂思考中头绪不清时,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能在多大程度上启发帮助他们?
2、我的引导能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3、当学生信心不足时,我能在哪个角度帮助他重新树立自信?
4、我能否在学生的表情中读出学生的渴望?
5、我与学生的辩论能碰撞出多少灵感的火花?
6、我能让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探究成功的欣喜?
7、我的情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8、他是否感受到了今天学习的内容如何融入他的生活中去?
……
这些无时无刻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关注,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情境,因势利导的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真正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