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调节的艺术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调节的艺术
大亚湾区道南小学 黄云香
[摘要]:调节是一门艺术。教师适时且适当的艺术调节,将会使教学过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调节的艺术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左右着教学双边活动进行。因此,本文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调节的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炒菜做汤,要加调料,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凡名厨高手,无不讲究调料的使用。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两者虽有质的不同,但教学中于烹调用料的讲究却可借鉴。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取得学习效果的保证,教师恰到好处的调节形式,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常用的调节形式有:用故事调节、用练习调节、用复习调节、用提问调节、用幽默调节;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唱歌、朗读、讨论及自由阅读等形式进行调节,以协调各个教学环节,平衡学习过程中的前后心境。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调节的艺术呢?
一、教师必须备有丰富的“调料”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把课讲活,仅仅熟悉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广泛涉猎,学识渊博,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运用自如地添“料”调味。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有了全新的挑战,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性地运用调节艺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些课文理论性较强,讲多了,讲久了就显得枯燥乏味。此时,教者可以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穿插一节多媒体动画,或讲一则逗人喜爱的笑话,这样,便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的兴趣被重新调动起来。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一味的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调节要适时
调节要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还须及时,当学生听课走神,做小动作,或看课外书籍,或昏昏欲睡,情绪欠佳,勉强听之,教师就不宜继续教学下去,应当作出适时适当的艺术调节,促进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公开课比赛,到我班听课的老师有很多,学生的心情特别的紧张,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我问:“同学们,我给你们打个谜语好吗?”经过刹时的惊愕,小朋友们都高兴的说“好”。于是我问:“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物)。”由于一年级的同学好奇心和表现心理特别强,个个争着举手回答,顿时,课前的紧张气氛被扫除得一干二净。通过这样的调节,不但使课堂气氛有了180度的转变,还揭示了今天的学习主题“钟表的认识"。因此,教师只要在你平时的教学中多一份细心,在适当的时间运用合理的调节方式,你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调节要适当,恰到好处
教师调节要适当,恰到好处。如果教师仅是为了追求生动,讲课时只知把格言、故事、多媒体技术等一个劲地往学生那里塞,为了“调料”而“调料”,结果不仅使学生有画蛇添足、重复啰嗦之感,而且往往喧宾夺主,冲淡主题。调节要以说明原理、帮助消化、变换气氛、平衡心理为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度”,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调节的艺术。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宋词时,针对学生的特征,问:“你们喜欢流行曲吗?”学生自然回答喜欢,接着教师言归正传地说了一句: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宋代的流行曲—宋词。”学生发出轻微的笑声。这个老师所运用的就是幽默调节,他通过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入题轻松,严肃、拘谨的气氛得到了调节。
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反馈,巧妙而自然地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调节,使学生在教学手段的变化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精力。正如写作一样,“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则随时而适用。”
参考文献:《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