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 丁小波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环境在随时变化,怎样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就要进行创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问
众所周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如果设计的提问,偏离了目标,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课。“南辕北辙”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于是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我就围绕这一目标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石榴的?”学生快速浏览后回答:“春天——夏天。”接着,我问:“石榴的生长要经过哪几个阶段的生长过程呢?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词或句。”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读得格外专心,既有利于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又为进一步品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谓事半功倍。
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问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他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只有把握适当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好的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我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做了个拓展,问道:“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此问题贴近孩子生活,孩子说出了许多平日吃到的植物果实,如:土豆、芋头等。如此,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又如,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经过两课时的讲解,学生已能理解“为什么萧伯纳称娜塔莎是他的老师”,于是,在课的最后,我就适度拓展,问:“生活中,还有谁是你的老师?”学生们稍加思索,立刻小手如林,有说妈妈是我的老师,她教会了我要爱家人;有说蚂蚁是我的老师,它们教育我要团结;有说蜜蜂是我的老师,它教育我要勤劳……答案精彩纷呈,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
三、从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第4题: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顿时,班里一片沉寂,许久没人敢应答。对此,如果教师做过多讲解,则成了空洞的说教,达不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于是,我把问题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班级是一棵大树,那么……;假如学校是一棵大树,那么……;假如社会是一棵大树,那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树叶的美,更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再者,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抓住文中的“留白”——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庐山的云雾还会怎样“瞬息万变”,请你也用文中的句式接着说。这样的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要有创新意识,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适应学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惠丰小学) 《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387.html
作者/ 丁小波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环境在随时变化,怎样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就要进行创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问
众所周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紧紧围绕着这些目标而展开。如果设计的提问,偏离了目标,那么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课。“南辕北辙”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一步步地实现目标,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比如《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于是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我就围绕这一目标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时间顺序来写石榴的?”学生快速浏览后回答:“春天——夏天。”接着,我问:“石榴的生长要经过哪几个阶段的生长过程呢?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词或句。”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读得格外专心,既有利于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又为进一步品读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谓事半功倍。
二、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问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其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距离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他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最近发展区过大,则使学生觉得学习过于困难,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此,只有把握适当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得到发展。正如维果茨基所说的“好的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不过于困难,也不过于简单,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
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时,我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花生果是长在地底下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做了个拓展,问道:“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是长在地底下的?”此问题贴近孩子生活,孩子说出了许多平日吃到的植物果实,如:土豆、芋头等。如此,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又如,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经过两课时的讲解,学生已能理解“为什么萧伯纳称娜塔莎是他的老师”,于是,在课的最后,我就适度拓展,问:“生活中,还有谁是你的老师?”学生们稍加思索,立刻小手如林,有说妈妈是我的老师,她教会了我要爱家人;有说蚂蚁是我的老师,它们教育我要团结;有说蜜蜂是我的老师,它教育我要勤劳……答案精彩纷呈,学生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
三、从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我让学生思考课后练习第4题: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顿时,班里一片沉寂,许久没人敢应答。对此,如果教师做过多讲解,则成了空洞的说教,达不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于是,我把问题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班级是一棵大树,那么……;假如学校是一棵大树,那么……;假如社会是一棵大树,那么……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树叶的美,更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再者,教学《庐山的云雾》时,抓住文中的“留白”——第三自然段的省略号,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庐山的云雾还会怎样“瞬息万变”,请你也用文中的句式接着说。这样的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更有效,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要有创新意识,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更适应学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惠丰小学) 《创新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