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论文:教与学的理解和体会
要的,因而他在讲课时就会重点讲授这些共同的方法,这位老师如果站在系统的高度去讲解这两道题,他所需要的讲课时间也许并不比第一位老师多……。以此类推,一位教师会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他所认为必须要讲的东西就可以越少越精。
第六,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总结过这样一个经验:静看3分钟。就是说一道题拿出来以后,应先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想想,再由教师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比那种老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更能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三、对教育实质的理解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般都这样认为。如何体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打个比方:外出旅游时,可以请导游带领旅游者去参观。而实际上,真正喜欢旅游的人都不喜欢被导游。因为,在旅途中如果有一个导游,他带你去东,你不能去南,不能去北,更不用说去西了,这样的行程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失去了旅游的自主性。“导游”的实质就是你跟在他的后面去游,旅游的意义会大打折扣。我们在教学中的“导”是否也是类似的效果呢?
从学生的心理讲,他们希望尝试,希望创新,希望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传统教学却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的轨道,久而久之,思维受到长期制约的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求知的无穷魅力吗?
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将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交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才能在这种交往中高效地掌握学科的原理、思想方法,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讲解之前就应该让学生对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对比、评价。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师生相互质疑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能使学生兴奋的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改革是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讨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上的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520.html
第六,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总结过这样一个经验:静看3分钟。就是说一道题拿出来以后,应先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想想,再由教师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比那种老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思考。“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更能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三、对教育实质的理解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般都这样认为。如何体现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打个比方:外出旅游时,可以请导游带领旅游者去参观。而实际上,真正喜欢旅游的人都不喜欢被导游。因为,在旅途中如果有一个导游,他带你去东,你不能去南,不能去北,更不用说去西了,这样的行程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失去了旅游的自主性。“导游”的实质就是你跟在他的后面去游,旅游的意义会大打折扣。我们在教学中的“导”是否也是类似的效果呢?
从学生的心理讲,他们希望尝试,希望创新,希望走自己的路。我们的传统教学却要想方设法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的轨道,久而久之,思维受到长期制约的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求知的无穷魅力吗?
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将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交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学生才能在这种交往中高效地掌握学科的原理、思想方法,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讲解之前就应该让学生对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对比、评价。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小组讨论、组间辩论、师生相互质疑等都是比较好的形式。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能使学生兴奋的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改革是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研讨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上的报告)
《大学教学论文:教与学的理解和体会(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