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作文中的“导”
浅谈生活作文中的“导”
四川省营山县黄渡小学 杨 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语文学得如何,习作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害怕作文。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肯定地说:“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而且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视写为畏途,有害怕心理,视作文为难事,为不易攻克的堡垒,有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消除作文教学中的这种“害怕心理”,长期的习作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师适时的“导”,引导、暗示、提醒学生到生活中去挖掘有生命的题材,培养他们对作文的浓烈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一、导在思路中开拓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大多对事物认识肤浅,因此写起作文来显得思路狭窄,空洞无物。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找准习作的源头——充实的生活,以此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丰满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常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大话套话比比皆是,这往往与我们的作文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开拓作文资源,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作文鲜活的材料,激发写作的冲动。
2.引导学生再现情景。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当他们置身于生活中时,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观察,观察时往往不够细心,思考得也不够深入,因而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往往不深刻。习作时,他们虽然捕捉到了习作素材,却常遗忘了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至出现了记忆链中断的现象。教师除了借助媒体手段再现情景之外,还可以引导抓住要点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来一次“真实回放”,再现当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常言道“望物思物”“睹物思人”。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牵动学生的思绪,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形象。如:我让学生写上学期的实习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始,把实习老师送给班级的地球仪摆在讲桌上,并出示了一张同学们与实习老师的合影。此时,学生很容易从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与实习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想起与实习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许多事情。这样,通过具体事物调动学生的信息贮存,唤起学生的有效记忆,能自然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二、导在心灵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从积累材料到完成作文,其间必须经历从内部言语到口头语言,再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过程。据此,在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材料基本确定后,就应遵循由说到写,从述到作的程序,引导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然流露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充实习作素材。
1.个体自由谈见解。叶老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习作的启示。”因此,对于书面语言并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习作前的口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如开学不久,我们学校打算到“太蓬山圣地”秋游。此前一天,我班语文课上的是:策划一次活动,主题确定为——浓浓的乡情。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说:“明天是秋游,你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吗?”“写日记。”有的学生有气无力的说,情绪明显不高。我笑了,“难道你不想策划一下明天的秋游吗?”“想!”我马上提出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口述,要说真话、实话,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递给别人。这时的学生个个兴味盎然,交流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说出情趣,说出新意。之后的习作——“一堂别开生面的交际课”就水到渠成。
2.群体互补促提高。在学生个体口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去欣赏。听后,要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思维做出反应,在尊重同伴个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同学改正口述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生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流,共同提高说写水平。如:“小眼睛看大世界”的方案就是学生的集体智慧,具体活动内容有:①我与动物朋友见见面;②我的发现;③亲密接触;④特殊体验;⑤“最佳摄影”、“最佳小记者”评选;⑥“小眼睛看大世界”主题汇报会;⑦“我成长我快乐”——活动总结。由于活动经过了学生精心的策划与安排,因而,在次周学校红领巾广播时,班级八名学生的体验作文进行了展播,交流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当这些孩子回到班级时,其他的同学,热烈鼓掌,就像迎接凯旋的将军,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这远远不是一般习作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导在创意中穿行
小学生的作文经常以记录工具的面目出现,如:实验报告、新闻报道、成长记录等。可以说作文就是生活本身,或者说作文是对生活的审美。写作文是自我完善、驰骋梦想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人工修剪”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心中的理想生活。小学生习作跟成人写作一样,都要求“以心写文,文为心声”,要求语言文字的负载富有个性,表达真情。
1.体现新颖的构思。“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章所必须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要引导学生敢于超越常规,打破定势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考,大胆求异,独辟蹊径,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为配合“难忘的小学生活”单元教学,我与学生共同设计了主题为“我爱我家——学校”的综合学习方案,活动内容是供学生自主挑选的“菜单”:给校长提建议、给同学写赠言、写难忘的人或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三至四项去完成。这样的活动,学生没有压力,而且唤醒了孩子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引发起真情实感,使写作的个性化与独特性更为鲜明。
2.体现个性的表达。下笔成篇是把构思具体转化为一篇前后连贯的文章的过程,是实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关键环节。老舍先生曾言:作文的诀窍——写别人不写的。教学中,我时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感受,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意象,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从独特的角度倾诉独特的感受,言人不言,凸显个性,一气呵成。 《浅谈生活作文中的“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4575.html
四川省营山县黄渡小学 杨 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语文学得如何,习作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困扰教师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害怕作文。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肯定地说:“确实有一部分学生,而且是相当数量的学生视写为畏途,有害怕心理,视作文为难事,为不易攻克的堡垒,有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消除作文教学中的这种“害怕心理”,长期的习作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通过教师适时的“导”,引导、暗示、提醒学生到生活中去挖掘有生命的题材,培养他们对作文的浓烈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创作欲望,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一、导在思路中开拓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大多对事物认识肤浅,因此写起作文来显得思路狭窄,空洞无物。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找准习作的源头——充实的生活,以此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开拓学生习作的思路。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丰满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作文常常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大话套话比比皆是,这往往与我们的作文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开拓作文资源,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作文鲜活的材料,激发写作的冲动。
2.引导学生再现情景。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当他们置身于生活中时,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观察,观察时往往不够细心,思考得也不够深入,因而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往往不深刻。习作时,他们虽然捕捉到了习作素材,却常遗忘了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至出现了记忆链中断的现象。教师除了借助媒体手段再现情景之外,还可以引导抓住要点等方法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来一次“真实回放”,再现当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常言道“望物思物”“睹物思人”。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牵动学生的思绪,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形象。如:我让学生写上学期的实习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课始,把实习老师送给班级的地球仪摆在讲桌上,并出示了一张同学们与实习老师的合影。此时,学生很容易从眼前的事物联想到过去与实习老师在一起的快乐情景,想起与实习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许多事情。这样,通过具体事物调动学生的信息贮存,唤起学生的有效记忆,能自然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二、导在心灵中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从积累材料到完成作文,其间必须经历从内部言语到口头语言,再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转换过程。据此,在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材料基本确定后,就应遵循由说到写,从述到作的程序,引导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然流露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充实习作素材。
1.个体自由谈见解。叶老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习作的启示。”因此,对于书面语言并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习作前的口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如开学不久,我们学校打算到“太蓬山圣地”秋游。此前一天,我班语文课上的是:策划一次活动,主题确定为——浓浓的乡情。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说:“明天是秋游,你觉得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吗?”“写日记。”有的学生有气无力的说,情绪明显不高。我笑了,“难道你不想策划一下明天的秋游吗?”“想!”我马上提出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口述,要说真话、实话,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递给别人。这时的学生个个兴味盎然,交流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说出情趣,说出新意。之后的习作——“一堂别开生面的交际课”就水到渠成。
2.群体互补促提高。在学生个体口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去欣赏。听后,要结合自己的感受积极思维做出反应,在尊重同伴个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同学改正口述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生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流,共同提高说写水平。如:“小眼睛看大世界”的方案就是学生的集体智慧,具体活动内容有:①我与动物朋友见见面;②我的发现;③亲密接触;④特殊体验;⑤“最佳摄影”、“最佳小记者”评选;⑥“小眼睛看大世界”主题汇报会;⑦“我成长我快乐”——活动总结。由于活动经过了学生精心的策划与安排,因而,在次周学校红领巾广播时,班级八名学生的体验作文进行了展播,交流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当这些孩子回到班级时,其他的同学,热烈鼓掌,就像迎接凯旋的将军,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这远远不是一般习作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导在创意中穿行
小学生的作文经常以记录工具的面目出现,如:实验报告、新闻报道、成长记录等。可以说作文就是生活本身,或者说作文是对生活的审美。写作文是自我完善、驰骋梦想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人工修剪”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创造出心中的理想生活。小学生习作跟成人写作一样,都要求“以心写文,文为心声”,要求语言文字的负载富有个性,表达真情。
1.体现新颖的构思。“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章所必须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要引导学生敢于超越常规,打破定势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考,大胆求异,独辟蹊径,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为配合“难忘的小学生活”单元教学,我与学生共同设计了主题为“我爱我家——学校”的综合学习方案,活动内容是供学生自主挑选的“菜单”:给校长提建议、给同学写赠言、写难忘的人或事……,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三至四项去完成。这样的活动,学生没有压力,而且唤醒了孩子在生活中的真切感受,引发起真情实感,使写作的个性化与独特性更为鲜明。
2.体现个性的表达。下笔成篇是把构思具体转化为一篇前后连贯的文章的过程,是实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关键环节。老舍先生曾言:作文的诀窍——写别人不写的。教学中,我时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感受,从自己的语言特点出发,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语言表达头脑中的意象,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从独特的角度倾诉独特的感受,言人不言,凸显个性,一气呵成。 《浅谈生活作文中的“导”》